铺路石的情怀——叶宗节
当养路工难,当个女养路工更难。从一名普通养路工到全市第一个公路管理站女站长,40岁的叶宗节每天早出晚归,与路相伴,这项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她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叶宗节的父亲叶开其是一名老养路工,工作勤勤恳恳,1991年荣获省级劳模。可能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叶宗节对公路养护工作有着朴素的感情。她20多年如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公路养护工作,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管养的路段,就象一颗铺路石,平凡朴实,任劳任怨。
2006年,叶宗节来到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铁山管理站,成为全市第一个女站长。
由于铁山是个矿区,公路抛洒及其严重。铁山管理站列养的公路是黄石的南大门,黄石唯一的一条国道106国道和省道铁贺线横穿境内。稍有疏忽,不仅影响公路养护质量,更会影响黄石公路养护“窗口”形象。而全站仅有12人,其中8名女职工。叶宗节能行吗?不少人对这个弱小的女站长产生了怀疑。
叶宗节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从不向困难低头,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她继承了父亲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在工作模式上更有所创新。
一切从打破旧有模式开始。刚到铁山公路管理站时,叶宗节发现该站养护质量总是上不去,而且人少劳动强度大,职工积极性也不高,都存在吃“大锅饭”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了解后,她决定对该站进行体制改革。
针对铁山公路管理站人少、路长、路况复杂的现状,她将辖区公路各线划分责任路段到个人。她还打破原有工资模式,职工按计量绩效取酬;制定出工、出勤、生产等制度,规范月检、季检、年检内容和标准,做到奖罚分明。这一系列改革,使职工工作积极性大增,好路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0%,也为公路养护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修桥补路,说起来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好,保证公路养护质量和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就不那么简单了。叶宗节虚心好学,潜心钻研业务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养护水平。几年下来,凡涉及到公路养护技术的,她都能快速背诵和应用自如。
叶宗节说:“学知识,不是用来说的,不是用来摆架子、摆资历的,而是用来实践的。”她在全站提出科学养护的理念,带领职工严格养护规范。如沥青路面补坑槽,改变原来那种陈旧的“贴牛屎巴”的作法,要求按正方形或长方形规范挖坑槽填补方法,这样持久耐用。在她的带动下,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爱岗敬业精神得到充分显现。
叶宗节还提倡机械化生产,减轻一线工人劳动强度。由于铁山管理站辖区抛洒严重,特别是106国道跃进门段车辆掉落石头频繁,大量石头掉落下来滚到路面、路肩、水沟随处可见。她向养护中心申请购置1吨小铲车,便于铲运石头,以及水沟内的矿块等。
要想使养路工安心工作,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2007年,全市公路系统推行定额养护、计量支付的管理模式。于是,叶宗节 探索出一条“以副补主”的新思路。
她领着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在站院内搞了几个菜园,种上十多种蔬菜,做到自给自足。还养起家禽家畜,提高职工福利待遇。逢年过节,职工们都能领到肉食和副食。职工们为有这样的一位好站长感到自豪,也觉得跟着她干有奔头。
在养好公路的前提下,叶宗节还到外揽活,争取创造些利润,以弥补养护资金的不足。2007年6月份,铁山区城建局扩宽、刷黑铁山大道。工程完工后,她看到路边遗留很多沥青渣,觉得可以利用,于是找城建局协商,并组织职工利用休息时间装运沥青渣,用于填补路面坑槽。沥青渣经过处理和烤热后填补坑槽较好,还可以节约站内资金,弥补养护资金不足。仅此一项,为站内节约资金万余元。
在叶宗节的带动下,职工们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形成了“养路为荣,以路为家”的观念。她所在的管理站两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她本人也在2009年当选市级劳模、部级劳模。
几年的站长经历,叶宗节总结出几条经验:首先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其次要业务过硬,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成果。无论是当一名普通养路工,还是当站长,叶宗节时时以“铺路石”精神激励自己,一心扑在公路养护事业中。叶宗节说,养路就得实实在在,来不得任何虚假,她会脚踏实地,沿着老养路工的足迹,一直朝着理想的目标走去。
来源:湖北妇女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