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发表于 2010-6-17 15:02:29

“长江航标灯王”郑启湘:取太阳之光照亮长江

来源:人民网

长江航标灯维修工郑启湘30多年锲而不舍,潜心攻关,成功研制出长江新一代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在长江全面推广使用,照亮长江航线。郑启湘只上过5年小学,1973年从部队复员后,他来到长江武汉航道局洪湖航道处当上了一名普通的航标灯维修工。

  长江航标灯维修工郑启湘30多年锲而不舍,潜心攻关,成功研制出长江新一代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在长江全面推广使用,照亮长江航线。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郑启湘共完成20多项航标灯技术革新,其中5项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成果获国家优秀奖,并先后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被业内誉为“长江航标灯王”。

  郑启湘只上过5年小学,1973年从部队复员后,他来到长江武汉航道局洪湖航道处当上了一名普通的航标灯维修工。

  航标灯被喻为“行轮的眼睛”。当时,长江上使用的大部分是半导体航标灯,这种航标灯几十公斤重,易损耗、故障率高、安全性差,工人作业时,辛苦又危险。工作后不久,从小喜欢钻研、不服输的郑启湘暗暗下定决心,研制一种长江上最好的航标灯,为长江行轮擦亮“眼睛”。

  可研制一种新航标灯,对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的郑启湘来说谈何容易!在刚参加工作的几年里,他一步步从基础学起,边工作边刻苦自学,用3年时间完成了初中和高中课程,并自费参加了吉林大学电子技术函授培训班。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启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突飞猛进,已成为航标灯领域的一名专业人才。于是,他从修理航标灯入手,不断对老式航标灯进行技术攻关和改进,一干就是30年,先后攻克了航标灯光源和电源等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熟悉郑启湘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只有百万分之一概率的独肾人,高血压、痛风、肾结石等疾病缠身,但这丝毫未能阻挡他孜孜以求研制新一代航标灯的前进步伐。老伴经常埋怨老郑,说他是“要工作不要命”。同事们则在背后亲切地称他是“灯迷”、“灯痴”。

  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启湘曾因一次肾结石发作而全身浮肿,患上尿毒症,差点送命。近年来,由于休息不足,郑启湘的肾结石越来越严重,经常发病,频频出现浮肿、尿血。

  2006年3月,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进入最后的应用测试阶段,郑启湘的肾结石又发作了。此前三次尿血,他都瞒着老伴,直到一天晚上深夜2点多钟,他的排尿成了酱红色,疼痛加剧,他感觉到自己在书桌前实在支持不住了,这才叫醒老伴,赶往医院。

  老伴李爱民说,第二天早上,她去和医生商量安排老郑住院,可一转眼老郑不见了。她赶紧给老郑打电话,他却跑回了单位,说航标灯测试很重要,一天也不能中断,他现在已不痛了,“当时我真是又气又恨又心疼!”

  近几年,郑启湘又添上了“痛风”,工作一劳累,脚便会肿,走路一瘸一跛。

  洪湖航道处青年工人叶红阳说,平时,郑师傅痛风犯了,没时间上医院,总叫我为他去买药,药单子他自己开。痛风严重的时候,“我打电话给我老婆,让她从附近上班的社区医务室赶过来,给郑师傅打针,前前后后打了三次。”

  2004年,郑启湘带领他的攻关小组成功研制出了长江上最先进的“HD100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于2006年和2010年连续两次参加国际航标灯大会,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专家称,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优势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填补了中国空白,“带来了中国航标灯技术的一次革命”。

  2005年5月,“HD100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率先在洪湖航道处试用,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航道维护生产需要,且具有节能、环保、低碳、实用、安装方便等优点,深受航道工人欢迎。

  2008年,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正式在长江全线推广使用。到去年底,长江全线共安装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近5000盏,占总数的80%。同时,黄河、西江等国内其他内河也用上了这种航标灯。

  据测算,相对于传统航标灯,一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可节约维护成本3400多元,以长江干线5300多盏航标灯计算,一年可节约费用1800多万元。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每年将节约费用上亿元,经济潜力巨大。

  如今,在长江2000多公里的干线航道上,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已全面替代传统航标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大解放了长江航道生产力。长江航道局局长熊学斌称郑启湘此举是“取太阳之光照亮长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江航标灯王”郑启湘:取太阳之光照亮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