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春天的记忆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何银基描绘春天的诗文多如牛毛,都说春景如何绚丽,春天如何美好。我来自一个贫瘠的乡村,记忆里半个世纪前的春天有着另一番景象。
春天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那时家乡当然也不例外。虽然由于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看不到山花烂漫的景色,但田园里粉红的豌豆花、紫色的蚕豆花、金黄色的油菜花还是随处可见的。对此、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谁都不会大惊小怪,更没有今天城里人的那种亢奋和滥情,这里扎堆观赏,那里摆姿拍照。即使因事路过,也就是多瞅它一两眼,很少为它止步驻足的。
不是因为乡下人对美的事物熟视无睹,而是因为这个时候没有那个心情。地里的花儿开了,家里存储的粮食却要见底了;气温逐渐回暖了,身上单薄的衣衫仍让人抖瑟不已。春天是温馨的,却也是残忍的,随着冬藏的粮食将要告罄,青黄不接的危机正一步一步逼近。
在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里,看到那些还在开花的作物,收成尚须时日,怎不让人多了一份心焦?唐伯虎曾写过一首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俗”字是由人和谷两个字组成的,凡是吃五谷杂粮的人都不能免俗,连唐伯虎这样的风流才子,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雅好,何况境况比之更窘迫的山野村夫,哪有心情去观景赏花?
春天里,乡亲们最关注的是天气。家乡的田园多是望天田,如果春旱严重,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麦苗就长不起来,大豆、花生等作物就播不下去。这时候,人们都眼巴巴地盼着下雨。哪天“轰隆隆”的一声春雷从远方闷声闷气地滚来,人们就会为之一振,所有的眼光都会聚焦于天空,所有的表情都变得昂扬起来,毕竟春雨贵如油。而如果春雨一直下个不停,人们也会愁容不展,在那缺衣少粮的春荒时节,外面滴滴答答雨未休,从残破的窗户里面总会传来几声嗟叹,“昨天洗的衣服什么时候能穿啊?”、“灶里的湿柴又烧不起火啦!”那时候人们都尽量窝在家里,以减少热量的无谓流失,也可以防止衣服被雨打湿。人们对春雨是如此的纠结,让我们体会到杜甫笔下卖炭翁的辛酸。现在有人说,在如丝如缕的春雨里漫步,让多情的春雨抚过脸颊,可以体验到一种像朦胧诗一样的境界。而那时候乡村如果有人刻意在雨中感受春雨的浪漫,那人们非说他神经病不可。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诗里写道:“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前后,村里的打铁铺是繁忙的地方,一天到晚都在叮叮当当地锻打各种铁器农具。记得每年这时候,父亲就会把锄头、水桶等农具整修一番,就像要上战场的士兵磨刀擦枪一样,随时准备开赴战场。春雷惊醒了人间,春雨滋润了土地,村道上脚步匆匆,田园里人影闪动,催赶耕牛的吆喝声和耕牛悠长的哞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春耕的交响曲。“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男人犁田耙地、整畦播种,女人送肥浇水,就连老人小孩也忙着送饭送水,没有人闲着。乡村的农民没有那么矫情,他们只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千万别误了农时,千万别辜负了春天的美意。虽然未必有多么浪漫,但却是乡村芸芸众生最真实的春天画卷。
只是,现在乡村的农人也信奉钞票是无所不能的,粮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家乡的青壮年大都外出经商务工而不务农桑,往昔的田园里早已是芳草萋萋,春天的景象已不复当年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