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作为 发表于 2018-5-13 08:15:02

【企业事评】扶贫增收的钱不能成了“棺材本”

扶贫增收的钱不能成了“棺材本”

脱贫攻坚中的“扎眼”事!举债办丧事,一个县一年竟能“埋”2个亿!有的老人舍不得吃穿、舍不得治病,把养老钱变成棺材本;有的贫困群众举债办丧事,要五六年才能还清;有的生前修坟制棺、厚葬“排场”不断花样翻新……(5月12日半月谈)

如今,在农村宁可日子过得紧也要把婚丧嫁娶办得体面些,办得阔绰些,还真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原本就靠扶贫增收的钱过日子的农民,也在举债办丧事,盲目攀比,结果不仅让扶贫增收的钱成了“棺材本”,同时还让家庭债台高筑,难得脱贫。

俗话说:“观念新一新,黄土变黄金”。笔者认为,要想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关键还在农民思想要脱贫,让他们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比如:在操办丧事上,要厉行节约,不盲目跟风攀比。

当然,要想在农村遏制丧事大操大办仅靠正面宣传和倡导还不够,还必须从村规民约上加以约束和明令禁止。比如,村委会可以出台明细规定:在村民筹备红白喜事上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超出这个标准,村委会就要出面干预,甚至给予一定的处罚。

事实上,在农村出现扶贫增收的钱成了“棺材本”。一方面,与一些村民封建思想和陈规陋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各级政府没有及时思想引导不无关系。在很多扶贫干部看来,只要把扶贫增收资金一分不少送到农民手中,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农民怎么花好这笔钱,或是农民在生活习惯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扶贫干部则就一概不管不问了。

由此,笔者认为,要想让扶贫增收的钱不成“棺材本”,我们在扶贫攻坚上还需多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和帮扶,让农民过好当下的日子才是更为重要。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珍惜当下美好生活时光,才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所以说,破除农村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也是一项扶贫攻坚工作的根本要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农民思想转变,其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也能随之改变。如此一来,扶贫增收的钱,才不至于成了“棺材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8-5-14 07:56:06

必须破除恶习!

爱好作为 发表于 2018-5-14 14:56:58

感谢李老师鼓励和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企业事评】扶贫增收的钱不能成了“棺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