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8-6-12 17:04:41

难能可贵的坚守

    文\胜利油田夏新联

    读过石油作家尹建国老师的散文《那人,那井,那狗,那荒原》后,感触颇多。作为一个石油战线的职工,我对石油题材的作品一向格外关注和喜爱。这篇散文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这篇散文的故事很简单,也很普通。故事里有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只大黄狗,便成了夫妻井的构成。故事的男主人公是采油工李向阳。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跑井。

    当个采油工不容易,当个夫妻井站的采油工人就更难了。一是寂寞。文中这样写道:“巡井路是寂寞的,弯弯曲曲的路上出了他之外就是那条忠诚的名叫花儿的大黄狗了。荒原是寂寞的,自从有了花儿,荒原便不再寂寞了。”

    孩子是寂寞的,李向阳女儿唯一的玩伴就是叫花儿的大黄狗了。文章这样写道:“花儿今年七岁了,李向阳的女儿正好也是七岁。李向阳来这个单井井站已经整整七个年头。”“花儿的伙伴除了主人李向阳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李向阳的七岁的女儿了。小孩子总是爱和花儿嬉闹。孩儿跑,花儿也跑。孩子停下了,花儿也就跟着停下。”同龄孩子拥有的玩伴和娱乐,李向阳的女儿都没有。孩子唯一的娱乐就是和狗赛跑,多么让人心疼啊!

    狗也是寂寞的。如果是在生活区,花儿肯定有很多同类在一起玩,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却一个也看不到。文中这样写道:“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狗比人更寂寞。夜出奇的静,静得连自己的呼吸都能听见。懂事的花儿便趴在井站的栅栏的边上,头和下巴紧贴着地面,耳朵竖起,警惕的守护着栅栏。据说,这个姿势是为了倾听远处异常的动静。”不仅人在坚守,狗也在坚守!让人肃然起敬!

    生活在夫妻井站,不仅仅是寂寞。还有生活方面的诸多不便。文中这样写道:“李向阳每次骑着车子去到集市上采购日常用品,前脚刚出门,花儿就跟在自行车后面跑,花儿总比不上自行车快,每次都累的花儿在后面伸着长长的舌头喘粗气,但是腿却始终没有停下来。李向阳不忍花儿受累,便大声的呵斥。”这一段并没有强调路途的遥远,尹建国老师在这里显然用了曲笔,用花儿的累和李向阳不忍花儿受累,让读者感知到路途的遥远。效果反而更加强烈。

    更难的是离医院远。文中这样写道:“每当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妻子的心就显得特别脆弱。有时,妻子的心事重了,实在想不通了,便来到板房外的大柳树下暗自落泪。”这一段白描把一个母亲的无助和伤感刻画地细致入微。离医院远,孩子有病,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忧呢?

    这篇散文是有独特之处的。我们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些宣扬一线职工或先进人物的作品,常给人一种空泛之感。尽管赋予了主人公慷慨激昂、豪言壮语,但编造的痕迹太重,缺乏感染力。这篇散文的叙述语言自始至终都是平缓的,没有痕迹、没有雕饰,甚至没有一句对人物语言的描述。然而在貌似淡泊的叙述中实则蕴藉着深深的感情。

    这篇散文的语言是生动,精炼的。如对李向阳的外貌描写:“这座井站的男主人叫李向阳,刚刚四十出头,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脸色出奇的黑,头发蓬乱,手臂上裸露的青筋常让人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这双手臂的青筋是据说是他在井站天天抡管钳抡出来的。”这段话抓住了老、黑、手臂上的青筋几个特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勤劳、朴实的采油工形象。

    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如文中开头:“在辽河的两岸,油井星罗棋布地撒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偶有苍鹰从空空荡荡的天空中飞过,荒原变得更加寂静与辽远。”用荒原的辽远和寂静点染、衬托出李向阳的寂寞。“当荒原从梦中醒来,油井便欢快地唱着只有石油人才能听懂的曲子。”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示荒原因为有了石油人的守护而焕发生机。最后一段:“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辽河岸边,那人,那井,那狗,那荒原,就像一首古老的诗,一幅蜡染的画,瑰丽而又悲壮,辽阔而又苍凉。”更加突出了主题,和开头那段首尾呼应。

    文章采用了传统的白描手法,没有教条式的评价,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更多的是生活画面的真实展现。这篇散文精于选材,所选的材料有代表性。主要选取了巡井、采购、女儿与狗赛跑和妻子流泪等几个片段,一步步地把读者带入那些生活场景。随着描写的不断深入,夫妻井站的寂寞、艰难、不易,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他们一家人包括那狗的默默的坚守就更显可贵。

    这篇散文的故事很平凡,然而平凡的人们却带给人更多的感动。尹建国老师长期工作在采油一线,他熟悉采油队的生活,也理解一线职工、尤其是夫妻井站的辛苦和付出。很多人把一线职工或先进人物写的高、大、全。实际上生活中更多的是像李向阳这样的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总而言之,尹建国老师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值得我们学习的散文精品。值得学习,也值得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能可贵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