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是浪漫的
作者:人大附中高一(17)班 郭丹阳本以为《巴黎圣母院》是本很难读下去的名著,可是一读上七八页,便愈读愈快,愈读愈手不释卷。
华丽的语言,夸张的对比,富有波澜的情节和传奇的人物设定——这些被称作浪漫的元素,在雨果的笔下融合到一起,像是调色盘上挤了一团团红黄蓝绿紫的颜料,用粗头的画笔天马行空地刷到一起,交相辉映,展现了一颗五彩斑斓的天然匠心。
令我记忆犹新的,却是论述建筑术的章节。现在我的脑海中还能浮现出克洛德狰狞着阴郁的面孔,手指指向窗外的圣母院,然后低沉地说出那句“这个,会消灭那个”的样子。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就那样静默地伫立在那儿,风吹雨蚀,它自岿然不动。而它又不只是一堆堆砌的石头,它凝练着思想,汇聚着所有绘画雕塑的艺术,承载着数不清的象征意义。
几年前,当我真的站在巴黎圣母院前时,我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它从精致的浮雕中散出,它从瑰丽的玻璃花窗前投射,它从斑驳的石墙上漫散,那是一种饱含着沧桑、血火、光环的气息。你无需刻意去寻求它,它会自动裹挟你。这是一种无言却胜过言语的力量,这是一坛只有时间才能酿成的陈年美酒,甚至我觉得,这才是“浪漫”的魂魄所在。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的,法国是浪漫的,雨果也是浪漫的。为什么这部书叫作《巴黎圣母院》,它不过是作者设置的故事地点,无非只有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的职业与它相关罢了。而现在我觉得,它就应该叫作《巴黎圣母院》。因为巴黎圣母院是内核,唯有它的气息和意义能承载这部书的色彩,也唯有它衬得上政局动荡迷离的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如果没有巴黎圣母院作为载体,埃斯梅拉达不过是个姿色出众的吉普赛女郎,卡西莫多不过是个奇丑无比的男子,克洛德不过是个内心挣扎自我矛盾的普通人,而弗比斯不过是个流于俗世的花花公子。正是因为巴黎圣母院,所有的人物都平添了一种浪漫的时代气息,也正是因为巴黎圣母院,所有美丽与丑陋,善良与狠毒,钟情与轻薄的对立存在,都显得自然而然。这是雨果的智慧,这也是历史的造就。
巴黎圣母院和《巴黎圣母院》,将继续传承着彼此的不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