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老福州那些小巷子里
来源: 中国石化报作者: 傅岩福州,经过几十年的旧城改造,老城的痕迹都被抹掉了。有幸保存下来的,是三坊七巷等一批老巷子。
三坊七巷东晋时期已具雏形,是南渡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有许多马鞍墙和院落。
一些幽深的小巷,躲在僻静处,也保存了下来。
我在福州居住时,驻地周围就有几条这样的小巷。
这些巷子,大多是旧时有钱人居住的庭院。每走几步,就可见到一个造型独特的庭院。有的庭院里有亭子和假山,石梁上镌刻着富有诗意的院名。
虽然几经沧桑,庭院主人几经更换,但小巷保存了许多前朝的古风。
每次,我走过重门叠户,总是感觉到庭院大门里,书写着“乌衣巷口夕阳斜”的一部部兴衰史。
一些巷子,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住房,就不可能像士大夫居住的三坊七巷那么讲究,也不可能像有钱人居住的小巷那么精致。
老百姓的房子多为土木结构,房屋的梁柱和临街的门都是价格低廉的杉木制成的。
杉木质地松软,在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之后,难免朽败。主人看到,就用厚纸板当“补丁”。我七十年代初来到福州,从仓山到台江的路上,看到一栋房子的二楼钉着飞马牌香烟包装箱拆成的厚纸板。
我跟同行的人开玩笑,说:“你看,那儿有一栋飞马牌的房子。”他看了,也笑了起来,说:“在福州这样的房子多得是,要不怎会有人把福州叫作‘纸糊的城市’。”
后来,我专门抽时间拜访了这些“纸糊”的巷子。巷子里的路通常很逼仄,巷子两边都是两三层高的木板房,空中纠缠着理不清的电线。
傍晚,是这些小巷最有人情味儿的时候。老老少少都走到巷子里,吃饭、纳凉、下棋、打牌,各种饭菜香味在巷子里飘散。有的老人,拿一把蒲扇,慢悠悠地摇着,跟街坊邻居谈天说地。
住在巷子里的人家,日子过得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需要遮掩的。所以,家家户户敞着门。谁家需要帮忙,招呼一声,就会有不少人过来。
质朴的生活、简单的人际关系,让巷子充满了浓浓的市井味和人情味。走在石板路上,再差的心情也会变好。
老福州的手工业,也是在巷子里传承的,比如:南后街的花灯、杨桥路的皮箱、铺前顶的泥塑玩具、茶亭街的五金工具、洋中亭的纸伞、双杭街的铸鼎环、台江的桶。有一个好的行业,一条巷子就可能变成名牌巷子。
可是,在工业时代,许多手工行业逐渐没落,承载它们的巷子也走向了衰落。
过去,箍桶是个吃香的行业,台江桶街在盛期有60多家店铺,如今只剩下几个店铺勉强维持着。老福州的许多街巷,渐渐成了一种回忆。
如今,我只要看到大块的青砖、雕花的瓦当、老旧的木屋,一幅老街小巷里石板路组成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眼前。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