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8-7-11 17:51:09

以书为伴

    文\江汉油田 郭燕红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长河,那书就是一叶扁舟,可载我们领略两岸风景,四季变幻。如果把梦想比作河流的彼岸,那书就是一座桥梁,可带我们通向彼岸,实现梦想。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从小到大,书籍陪我走过多数时光。一直都觉得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一斛斛零碎的文字汇成华章,一页页书简散发着墨香,当指腹在字里行间划过时,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与古今贤人对话,与天地万物交流。古人曾说“中国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书籍就是传承文明的火炬,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

    就像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所说的,“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读书不仅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方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生。

    书就像是滋补品,读少了或不读难免使人思维狭隘、智慧枯竭,但不加选择,贪多嚼不烂又会“消化不良”。因此,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懂书、会读书。

    英国小说的奠基人菲尔丁曾经说过: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由此可见,读书也是需要加以选择的。不仅要选择内容健康的书,还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有一句俗语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两本都是经典的文学名著,《水浒》可能会诱导热血的年轻小伙乱充好汉,《三国》则会让本就深谙世故的人更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足见就算是好书在不适合的人生阶段读,也有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之后,还要会读书,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我自己每读一本新书时,必先读前言、后记。可别小看这短短两篇文字,前者往往是本书的概括,或者名人的推介,能够提示我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哪里,加深我读书的兴趣;而后者则常常是作者对本书的感悟和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能让我带着思考去读书,甚至是带入作者的情感去读书。这样带着目的去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读书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把书读厚就是一个找乐的过程,每当遇到不懂的词和新鲜的人名、地名,停下来找找其他资料,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停下来思考一番,发散思维,收获绝对要大于不求甚解、一目十行。而把书读薄,则是一个从初读到精读,消化吸收的过程。

    举个不算太恰当的例子,就像鲁迅先生通过狂人的嘴,把厚厚的中国封建史读成了“吃人”两字。只有做到把书读厚又读薄,才能取其精华,纳其要点,方便自己择善而从,不然就会是“你读或是不读,书就在那里,不厚不薄,不增不减”。

屈联西 发表于 2018-7-25 05:33:10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羊君 发表于 2018-7-25 15:31:11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来访!问好屈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