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艳:“拼命三娘”搬走“三座大山” 邹冬梅
来源:《黑龙江工人报》——记中油电能电力研究设计院土建设计员马海艳
“你好高工,你们单位2号锅炉烟囱改造投产两个多月了,效果咋样啊?”“啊,效果真不错,满足了生产取样要求,使用过程中也没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5月29日,中油电能电力研究设计院土建设计员马海艳,对改造项目的投产情况进行回访,得到了对方的肯定。
这个项目的设计让马海艳挺感慨:“设计过程中不但遇到很多个前所未有,还首次引用了PMSAP软件,填补了中油电能非标钢框架结构的设计空白。”
由于长周期运行设备老化,气电公司2号锅炉烟气排放口采样位置2017年被大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认定不符合环保要求。为保证正常生产,该公司决定对2号锅炉烟囱实施改造。然而与国内相关单位沟通后,对方都表示缺少技术资料且参考数据少,没法完成设计和改造。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电力研究设计院决定自己试试。
在推进过程中,“三座大山”硬生生地摆在马海艳面前:场地空间受限,新建烟囱支撑结构及基础定位难;没有先例参照,甚至针对该工程的规程规范都找不到,一切从零开始;烟囱支撑结构属于非标类构筑物,结构建模和参数计算难度大 。
“再大的难关都要闯、再硬的骨头都要啃!”马海艳的倔劲儿上来了。
针对厂房内地面设备多、空间管道重叠排放、地下管网和设备基础排列密集的实际,马海艳带领项目组成员多次到现场测量数据,就基础定位反复修改设计,最大限度避开设施构架及新建烟囱膨胀节、屋面板板肋等构件。因为设计参数选取难度大,只有查找大量的资料,精钻细研,才能确定可靠的设计依据。加上烟囱支撑结构的梁柱无法规则布设,梁的跨度、柱间支撑长度不一致,致使各节点连接方式都不相同,计算量特别大。马海艳反复勘察现场,核对设备、管网和基础实际位置,并在建模时针对杆件位置及截面不断调整计算参数,和项目组成员一遍遍地研究、完善方案,优化工艺和结构布置,采取减小烟囱壁厚等措施,降低结构重量,减小设备基础尺寸。经过30天的连续作战,终于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确保项目如期开工。
马海艳在工作中就是“拼命三娘”。虽然是女同志,但遇到艰、难、重任务她从不退缩,常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态度去面对。仅2016年,她就完成设计任务22项,涉及总投资额3107.58万元。
《塔北电力系统110kV输电线路隐患整改工程》是中油电能电力设计市场开发的一个大项目,不但设计工期紧,而且远在新疆。以往新疆项目的土建设计都是委托当地的设计单位,此次院领导决定锻炼队伍由本单位人员自己进行设计,以“铁塔基础设计专业户”著称的马海艳首当其冲,承担了该项任务。然而设计基础中涉及的水文、气象条件、沙漠化进程速度等,都是无资料可寻,加之线路沿线地震烈度高、土质腐蚀性强、土地不断沙漠化等复杂的地质条件,更是该院前所未有。马海艳一边给自己鼓劲儿,一边借助互联网,查阅大量有关新疆地区抗震做法、防腐蚀措施、沙漠化进程等资料和论文,在学习中设计,在设计中学习。尽管工期紧任务重,仍坚持精雕细琢,不断优化基础结构设计、修改图纸,最终出色地攻克了各类设计难题。
2016年8月,原电力营销公司委托了7项计量设施改造工程,任务急且现场情况复杂。马海艳本不在项目组中,为了保证工程如期开工,她主动请缨,承担了七项设计中的3项设计任务,包括龙南、让胡路、八百垧、红岗、萨尔图、七二一等地区的12栋商服楼与10栋住宅楼的计量设施改造,涉及计量表千余块,电缆2万余米。由于绘图强度较大,导致右手患上急性腱鞘炎。但她忍着疼痛,胳膊上挂着绷带,白天顶烈日、冒酷暑核实现场计量表的安装位置、电缆的敷设路径;晚上披星戴月用左手绘制图纸,优化设计,寻求完美的解决方案,努力做到减少对商服楼和住宅楼破坏,从而减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加班,设计任务终于圆满完成,设计中采用的新技术减少了因偷电情况而给用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