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事评】如何化解“老人带娃”难?
如何化解“老人带娃”难?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二孩时代的到来,让老人距离“松绑”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了,而长时间处于“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下,老人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不堪重负。“老人带娃”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老人给子女带娃,不是天经地义,而是自觉自愿。有人说,隔代亲,老人含饴弄孙是在享受天伦之乐。然,在我看来,老人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帮子女带娃也不是未尝不可。
可现在问题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很多年轻人又有二娃要人带。而对身体日渐老去的父母来说,时隔五六年时间再来给子女带二娃,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子女,整天要忙于工作,家中孩子只有全盘托付给父母照顾,而父母有难言之隐又有谁清楚?如果子女能体谅父母的难处,那倒还算幸事;假如子女对父母不理解,双方就可能因为带娃不带娃闹得不愉快。比如:有的子女为惩罚父母不给自己带娃,与父母反目为仇,不让父母看娃;还有的父母因带娃与子女闹僵了,一纸诉状把子女告上法庭,向子女索要带孙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在给子女带不带娃的事情上,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究竟如何化解“老人带娃”难?笔者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要厘清的是父母给子女带娃不是天经地义的,不论从法律,还是从道义上讲,父母给子女带娃都是情分,而非本分。所以,为人父母者在给子女带娃上,该说不时要说不,千万不能把子女惯得是非不分,好歹不识,薄情寡义了。
其次,也要清楚,老人带娃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在育儿理念上没有创新思想;甚至包括在照看孩子时,也因父母身体年老体弱,容易引发祸端,孩子人身安全也难有保障。此外,国家也应从政策层面上,多给年轻父母照看孩子提供假期保障,鼓励一方留守家中照看孩子。事实上,随着就业形式多样化、工作方式便捷化,我们有些工作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利用网络平台,把单位工作任务保质保量来完成。
总而言之,化解“老人带娃”难,只要子女们能换位思考,能有一份孝心,再加上社会方方面面的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这都不是什么难题。 别为难老人了! 感谢李老师鼓励和支持! 从“带孙费”谈孝敬父母
《成都商报》报道:广西陆川县杨金美将儿子和前儿媳告上了法庭,向他们索要“带孙费”,引发出两代人的爱与痛。
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哺育子女成长,教子女做人。父母作为家庭的核心主体,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子女付出了艰辛,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母爱无私,父爱如山,父母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子女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成年子女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关心父母,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抚养下一代是做子女的法定义务,当下的年轻人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隔代抚养”,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带孙费”是父母让子女对自己劳动与付出的认同与感恩的表达诉求,索要“带孙费”事件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也折射出养老和养小的社会问题。做子女的要学会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沟通,主动化解“爱的冲突”,做好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
(刘纯庆)
回 4楼(刘纯庆) 的帖子
感谢老师鼓励和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