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人家的小日子
文\福建石油何银基今天的物质生活,比起四五十年前,不知要丰富多少倍,我们大多数人都过着衣食无虞的日子。但心里总是有不满和怨怼,这是为什么?原来,我们心底对这个世界的期待,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的,许多期待不声不响地膨胀成欲望,像乌云一样遮掩了平凡日子里照射给我们的阳光。其实,作为芸芸众生,作为寻常人家,不就是过好日子吗?
我是个五零后,经历过那个年代贫困乡村普通农家的日子。年景好了,生产队平时多分些粮食,年终多分些现金,就计划着买只小猪崽,添置点衣物棉被,尽可能为未知的来年多一些留存,多一些准备;年景不好,日子就紧着过,先保证填饱肚子活下去,其他的能省的就尽量省一省,能放的就暂且放一放。
在粮食将要告罄的时候,父亲利用空闲时间找到零活挣点小钱,换回一些粮食,使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粗粝乏味的食材,母亲千方百计把它做得可口些,吃起来让人觉得不仅是填饱肚子,而且是一种享受。
夏天的夜晚,吃过晚饭后大家都屋外的场地上纳凉,大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小孩嘻嘻哈哈地闹着,直到睡意渐浓,回屋上床,一觉天亮,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过下去。贫穷的土地赋予人们更丰富的精神钙质,那时候乡村的普通农户,勤奋劳作,俭朴持家,生活清贫而又易于满足。在这样的日子里,生命的终极幸福或许难寻,但小小的幸福时常可得,让人感受到在艰辛的时光中,面对生活的从容、豁达和坚韧。
进城以后的生活,挺怀念住所大门口有早市的那段日子。住所是单位的宿舍楼,楼的大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区支路,每天早晨,青菜、水果、海鲜等各种各样的摊子就沿着这条路的一侧摆开了。说是摊子,其实有的就是板车或者三轮车,有的干脆就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一个接着一个,足有五六百米长。天不亮,这里就开始喧闹起来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断价声、顾客之间的招呼声,还有自行车的车铃声,交织成市井里平民百姓寻常日子的交响乐。
逛早市不仅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碰到同事、邻里、老熟人,就停下脚步聊一聊,末了嘴里说着什么时候到家里坐一坐,实际上还没上门却又在早市里碰面了。早市场面虽然略显混乱和嘈杂,却是生动的家常生活的场景。
当时,有个亲戚把一岁多的小女孩寄养在我家,她早上一醒来就闹着要“上街”,我常带着她到早市上转一转,哪里人多她拉着我钻进去看人家做生意,从询价,到称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两只乌溜溜的眼睛就瞪着看。
一回家,家里人问她买了什么,她就学着摊贩叫着:“两块钱,两块钱!”把一家人逗得捧腹大笑。早市有着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和最鲜活的生命力,怪不得古龙会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把他放去菜市场。”
记得有人说过,只要活不成爱因斯坦,每个人注定是凡夫俗子。退休之后,进入晚景,人生已将定格,不求呼风唤雨,只求看淡风云,俯仰天地戛然而止,志存高远付诸流水,身外再大的风起云涌,于我都是云淡风轻,赋闲在家颐养天年,生命更属于寻常人家的小日子。少年夫妻老来伴,我们这一辈人大多只有独生子女,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够大的了,凡事还是靠老两口自己应对,好在衣食无虞,许多事情比过去便捷很多。
到了这把年纪,千帆过尽,繁华过眼,唯求清淡、随意、自在、安心而已,离家无非公园里走一走,行止随心,脚步从容;在家无非一杯清茶,一本闲书,一点悠闲自得。有老伴就有小日子,有健康就有好日子。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对专页的大力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