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的创新才是受欢迎的创新
【创新探讨】立足实际的创新才是受欢迎的创新■杨涛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最近,笔者与一位基层单位负责人交流时,他为上级单位工作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叫苦不迭:“今年以来企业效益刚有回暖,上级就一个文件一个新办法,一个会议一个新思路,一个通知一个新点子,一个指示一个新要求,我们天天穷于应付,怎么受得了!”看来,上级单位创新也需慎重。
面对该单位负责人倒出的苦水,某基层单位经营部门负责人也有同感。去年下半年以来,上级单位在企业经营管控模式上先后两次调整和变革,涉及预算指标、项目分解、过程控制、考核方式、薪酬管理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基层单位第一个经营管控模式适应期还没过,上级单位就接着实施第二个经营管控模式,搞得基层单位无所适从,怨声载道。
无论是工作创新,还是变革管理,其本意都是好的。应该看到,很多企业审时度势,在工作创新或管理创新上大胆探索,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多创新并非来源于实际,而是在办公室里突发奇想,为了完成创新指标任务,在屋子里憋出来的创新。通过“电话、批示、讲话”,用遥控指挥“纸来纸去”“表格漫天”代替现场调研,用二传“汇报”代替实地查看,这种不考虑基层单位的实际、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变革而变革的行为,把并不复杂的东西变得高深曲折。向基层单位搞强推硬压,让基层单位“跑断腿”,无异于劳民伤财,加重了基层的负担,背离了创新的初衷。
对基层单位而言,所谓的创新就是干工作的招数或办法。但很多上级单位的创新显然与这一点相去甚远。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太多太滥,让基层应接不暇。上级机关部门多,一个部门出个创新决策,另一个部门又出个创新要求,反而干扰基层的正常工作秩序。二是有些创新思路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把基层当成树政绩的试验田,真正能帮基层排忧解难的创新不多。三是有的领导把创新多当成有思想的表现,于是机关部门想方设法琢磨创新,闭门造车的成分居多,形式繁杂声势浩大,除了给基层单位带来沉重的负担之外,基本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有时甚至会造成基层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只注重文字游戏,不再关注实际情况。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基层单位就不欢迎或不需要创新。在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的基层单位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建设与发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上级领导机关或单位结合基层实际,探索真正适用、对路、管用的创新模式、载体和方法。这样的“创新”从哪里来?只能从对加快企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中来,从对企业内外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上来,从对基层现场新情况新问题的深入调研和全面掌握中来。
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改进管理提出了著名的“七反对”管理思想,其中,就有坚决反对盲目创新。他认为,盲目创新是自杀。企业不是实验室,没有多少经历失败的承受能力。需要根据自身资产、资本、人力资源的限制,从企业实际出发做出现实的决策。流程的实用必须谋定而后动,否则盲目创新会导致“过剩”现象。这是任正非一次次失败和成功后提炼出来的精华,在华为的管理和成长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立足于实际的创新,才是受基层单位欢迎的创新。新的工作流程、生产流程或管理流程一旦启动,就意味着开始或已经发生成本,要停下来往往得付出更高的成本。这就要求上级单位在创新时拥有整体观念,充分考虑基层单位的实际,仔细论证有没有可行性、操作性,既定的目标能否实现,从而让创新变得简单、实用、可行。越是明晰简单的思路越不产生歧义,越是能得到高效的执行。所谓大道至简,要言不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因为不能促使效益提升的“创新”会给下面增添大量工作量,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和制约。上级单位或上级机关部门要以此为勉,在推行创新时避免折腾、避免草率、避免失误、避免给基层添乱。通过相对平和的改良措施,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创新,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优化,才能真正受到基层单位的欢迎,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和现场,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