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留学生李泽岩:放飞绿色农业发展梦
来源:中国妇女报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09/27/20180927092247738504683.jpg
李泽岩在农场收获花生。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09/27/20180927092247764939548.jpg
8月20日,李泽岩(左)与伙伴在查看农场内的山楂树。(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让更多人吃到安全、健康、自然成熟、非转基因的食品,让土地及农作物回归本来的生态自然。同时,带动周边农民摆脱传统种植的模式,一起追求绿色效益。”
李泽岩端来一小盘葡萄,“今年葡萄刚挂果,结的本来就不多,鸟儿又啄去一些。”有人出主意怎么防鸟防虫,李泽岩却笑道“我们的理念是‘三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事不追求多和满,不贪大和全。在生态圈中,众生平等,人和动物、微生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可以共生、共享。”
李泽岩, 32岁,1986年出生的“85后”,海外留学回来的她,正努力在故乡的田野里经营一片农场。
走过正值收获的花生地,走过枝繁叶茂的果蔬试验田,走过叽叽喳喳的鸡棚,一上午的聊天,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感觉这里仿佛是她人生的试验田,是她想改变一些东西、想守住一些东西的试验田。
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出发
李泽岩在秦皇岛外国语学院读的大学,学了韩语。2005年毕业,李泽岩选择了一家韩企,开始了“北漂”生涯。
从英语音标学起,李泽岩通过雅思考试,申请国外留学。2010年李泽岩到美国俄勒冈大学学习。“刚开始和大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学习商科,后来发现这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哲学、社会学。”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努力学习,毕业时她拿到两个学位。
2014年回国后,李泽岩先后在两家高端定制的旅行社工作,做国外旅游线路设计师。两年后,就在公司领导要给她升职、给她股权时,30岁的李泽岩却要离职。
“我也和一些女孩子们一样,有过虚荣、狂热的消费阶段,买古琦、爱马仕名牌包包,但我发现拥有这些物质的东西也就高兴几天,过后感觉还不如我做义工帮助别人心里更愉悦、更幸福。”
苏格拉底说过“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而立之年,李泽岩根据自己的初心选择重新出发。
总得有人坚守住农业的底线
李泽岩在和好友们多次探讨后,决定“务农”。
没在农村长过,没干过一天农活儿,除了小时候到田野里逮过蚂蚱,李泽岩怎么会想到“务农”?“我们的食品安全、我们的生态环境都已经是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我要做农业,生产出安全有营养的食物。” 她想到了饮食问题: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农药用量过度、大量激素使用等等。
李泽岩找了三个小伙伴,四个年轻人没有一个学农或所学专业和农业有关,但她们带着梦想勇敢地开启新的人生。
“2015年夏天,我带着她们在我家抚宁县的田野里随意转。转到西河村时,发现雨过后田地里的水有小腿深。向老农打听,他们说农药使得土壤板结了,不渗水。苗也长不好,玉米长半截就给烧死了。”于是,李泽岩他们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
2015年,李泽岩租了20亩地——板结的地和一个垃圾场。
垃圾场清理出来做办公区,板结的土地进行深耕,施有机肥、种大豆进行改良。“秦山农场”就此诞生。
李泽岩的归来,让父母既不理解也很生气。这一番折腾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看看,把孩子送出国又有什么用,回来还不是种地?早知道,初中都不用上!”
创业,这注定是一条艰难辛苦的路。因为经济压力、家庭和周边舆论的压力,中途两个小伙伴离场,留下了李泽岩和蔡菲菲。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觉得挣不到钱也觉得不体面。我们是农业大国,总得有人坚守吧,这是我们生存的命脉。”城镇里长大的李泽岩和蔡菲菲笃定了自己的选择,至今她们已经投入了200万元。
“想好了,就全身心地投入,别人说什么也不听了。”李泽岩内心坚定有主见。
2016年,李泽岩选择了试种台湾速生菜花。“我们天天在地头研究,以为种上好东西收上来就能卖个好价钱。”可是,现实不是,“第一批菜花大多扔了,交学费了。”
“收菜的人光着膀子、粗言粗语,还不现金结账,要回扣。”
“后来我和蔡菲菲开农用‘三马车’天不亮就跑到另一个县的蔬菜早市去卖,那里有人垄断、欺生,不停地找人来压价,从八毛钱能压到三毛五,还不让别人买。可他们一倒手就卖到每斤三块、五块。”
这让李泽岩体会到最基层粮农、菜农的苦,也“逼迫”她转变思路,调整经营策略。
2016年4月,她们在抚宁县一高档小区开了一家“果蔬美”直营店。同样,这个直营店又给她们“上了一课”,价格不抹零、塑料袋收费、不让老太太们随意剥菜等等,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因为心里有准备,尘土飞扬、风吹日晒,这些在李泽岩、蔡菲菲看来都不是什么辛苦的事儿。但是在价值观,让两个年轻人感到了“水土不服”。有一天压力太大了,两个人躲在车上嚎啕大哭。哭过后,两人咬紧牙关:到别处去学,到小摊上去学,适应这个环境。
“随顺众生吧”,李泽岩的妥协,加上非常好的菜品,为她们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120平方米的店,我们俩忙得腿都拉伤了。”也因为她们的“顺从”,一些老奶奶们成为她们菜品的“宣传员、推销员”。
“其实,我们也了解过这些老奶奶的生活状况。现在想想低价卖出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好的事物,也是我们的初衷。”李泽岩说。
2016年,秦山农场又种植了农科院的两种优质蟠桃树400多棵。“来时一根细棍,没有一片叶子,现在枝繁叶茂。今年卖苗的人过来看,兴奋地在地里拍照。”
“只要用心管理,就会有好的收获。”李泽岩说。
李泽岩坚持种植黄豆、黑豆等豆类植物,一是起到改良土地的作用,二是能创造经济效益。
这几年,她们也有了一定的“业绩”。“秦山农场”已扩大到60亩,种植的花椰菜、马铃薯、豌豆等农作物通过国家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她们自主注册“秦山田甜”品牌,已成功打入京津冀多家高端社区和有机超市,截至2018年3月网上会员400余名,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吃上新鲜、无公害的农产品。
追求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增添生命的分量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蔡菲菲在地里和农民一起收花生。
李泽岩带着记者在田野里走走看看。“这是中科院的新品种蟠桃树,套种间作的是红心红皮的山东甜蜜薯。它们两种植物在一起发生化感效应,对彼此成长都有利。”“这是烟台的大樱桃、这是美国的大榛子,都是新品种。”“这是我上东北找回来的有小时候味道的老玉米,这是本地产的、因为不赚钱几乎要消失的河北大白杏,我把它们保留下来。”……
李泽岩和蔡菲菲按着自己的设想一点点摸索、推进,打造着她们的“版图”。
“果树种植、花卉园艺,涉及的专业知识我都是从网上自学,你来时我正在网上学习食品加工学。”李泽岩对记者说,“这些知识都是我没接触过的,挺有意思。比如一些花草,学习之后再看见它们就觉得很亲。年轻人要善于尝试,善于学习,艺不压身!”
同样不是学农出生的蔡菲菲负责园区设施的设计。标准冷库、节水灌溉系统、三级沉降池、光伏发电等等,还有在建的化验室、检测室、食品可追溯系统。
“让更多人吃到安全、健康、自然成熟、非转基因的食品,让土地及农作物回归本来的生态自然。同时,带动周边农民摆脱传统种植的模式,一起追求绿色效益。”李泽岩说这是她们的理想、目标。
李泽岩谈到,曾有菜商拒绝收购她们成熟的西红柿,“他们要青的,这样好运输,然后投放市场时再打催熟剂。了解到这个情况,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老一代的农民缺乏引领,需要年轻人参与到农业中,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方圆60公顷的“秦山农场”是李泽岩的人生舞台,她在这里施展着。今年她试着开发了“开心农场”,又正在二楼打造一个露台,人们可以在上边看风景、烧烤、冷餐、开party。同时,她计划着和学校合作,开发成科普基地,让孩子们了解食物从哪里来,了解农业知识,体验春种秋收的过程。也计划借鉴引进“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让消费者、客户参与到种植生产中来,让他们既享受劳作的快乐,也能直接获得安全、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
李泽岩说,3年前如果不离职、不离开北京,现在的身价也不低了。但她没有后悔过,“因为我现在做的这件事,比设计旅游线路更有意义。追求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增添生命的分量。” 李泽岩说。(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