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8-9-27 18:56:00

禹诚:征战数控领域的女教头

来源:中国妇女报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09/27/20180927091836901623622.jpg
  “用百分之一百的热情去解决好百分之一的问题,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职业教育是发展民族制造业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一批踏踏实实做技术的‘大国工匠’”

  “你好,我是来自武汉的湖南妹子禹诚。”日前,在武汉市妇联组织的“优秀女性走基层”活动中,一句轻松的开场介绍,引得在座的女大学生们报以阵阵掌声。来自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的教师禹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受到女大学生们的欢迎。

  十多年来,禹诚为国家培养2000多名数控技能人才;她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各级数控技能大赛,269人获奖,其中183个省部级奖项,8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人进入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前五强,3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以教练的身份两次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的禹诚,集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三种身份于一身,她是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首位具有“三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从基础课、理论课到专业课、实训课,她让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成为国内数控界的“梦之队”。

  勇为人先,成为数控教师

  1993年,禹诚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选择来到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成为一名中职教师。那个时候,她还不知“数控”为何物。

  然而兼具湖南人和湖北人热情泼辣、永不服输特质的禹诚坚信:“用百分之一百的热情去解决好百分之一的问题,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2000年,数控技术方兴未艾,禹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在她的建议下,学校买回两台教学型数控机床,并在模具专业开设了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要教学生,首先自己得懂。那时候,数控是门新技术,没人会,更没人教。”面对这个陌生而新鲜的领域,禹诚那股求知探索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义无反顾地闯进数控界。

  禹诚找来相关书籍,一头扎进了这个陌生而新鲜的领域。

  “那段时间真是对数控痴迷上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禹诚说,“为了解决一个难题,我能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茶饭不思、绞尽脑汁。有时候,半夜两三点,刚刚躺下准备睡觉,突然灵感乍现,我又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工作。可就是这样,我也没感到累,反倒觉得特别充实、开心……”

  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成立了数控技术中心,她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首席培训师。她主编的10多本教材,深受国内同行的青睐。她的课堂里,不仅有在校的学生,还吸引了已毕业好几年的学生以及老师同行来旁听。

  2005年,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成立了数控中心,并购买了两台教学型数控机床,在模具专业中率先开设了数控加工实训课。禹诚又如饥似渴地给自己“充电”。

  “2005年的暑假让我印象深刻。白天泡车间,晚上住宿舍,饿了吃盒饭,‘五加二’‘白加黑’。”禹诚回忆道,“厂房里还没有空调,只能靠一个工业用的大风扇在旁边吹。风很大,脸就像被刀割一样,很干、很疼,但是不吹就会被蚊子咬得一身包。”禹诚和同事们一次次地做样件、检查、重做、再检查、再重做……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她聚精会神地调试着程序,用粉笔在地上细心地计算着参数,庞大、笨重的机器就像她延伸的灵巧的手,通过编程,把大块的原料按照图纸加工成设计精巧的零部件。

  征战数控大赛,展示巾帼风采

  “职业教育是发展民族制造业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一批踏踏实实做技术的‘大国工匠’。”禹诚说,在德国,职业教育非常发达,优秀的技术工人享受着和管理层一样的待遇,她期待这样的情景也能够出现在中国。

  近年来,禹诚承担起学校数控中心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在她的指导和带领下,数控教学团队凝聚成了一个团结进取、奋发有为的优秀“梦之队”,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2006年3月,禹诚担任学校数控大赛集训队主教练,指导学生参加“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囊括三个单项的前三名,夺得四个单项的金牌,成为第二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最闪亮的“黑马”和最大的赢家。

  从2008年至今,禹诚一直担任学校数控大赛集训队总教练。数控集训队连续七次代表湖北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技能竞赛,年年夺金,八年共捧回8个一等奖。连续四次参加劳动部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她指导的选手共有8人获得全国一等奖,3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她也以教练身份两次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里举行的颁奖典礼。

  教书育人“最幸福”

  禹诚曾幸运地被派往德国进修,感受最深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回国后,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编著了10多本创新教材,探索理实一体改革,尝试信息化教学;向学生们传递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加强学生的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赋予他们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心;让他们懂得工作不只是安身立命,还要对从事的职业满怀敬畏,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以精雕细琢的精神追求卓越。

  随着企业大批引进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需求日益迫切。2006年,禹诚为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机加分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开办了一期培训班,受到热烈欢迎;2007年,又被该公司军工部请去做数控培训。

  每次授课,她都是清晨五点多钟起床,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送教上门,在车间里一讲就是4个多小时。一年多的时间里,禹诚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

  也正因如此辛劳,她的慢性咽炎发展成了声带小结,医生为此发出警告,要她静养休息。可是一走上讲台,一走进车间,她就会置身于自己的授课之中,忘掉了自己的病痛。

  在学生眼里,爱笑的禹老师更像一位知心姐姐,喜悦可以一起分享,烦恼可以一起分担。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曾经有几个班的学生联名写信要求她来上课,甚至有学生在她的任课班级调整后,强烈要求转到她所任教的班级。

  一名来学校进行模具加工的客户了解到她在数控方面的水平后,介绍自己从湖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侄儿,向她拜师学习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大学毕业生回炉职校学技能” 的场景,一时传为佳话,也让禹诚和她所在的学校声名远扬。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能大师、中国首届职教名师……比起这些称号,更让禹诚开心的是训练和加工中找到解决难题方法的那一刻,是选手在大赛中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是学生就业后向她汇报成功喜讯的那一刻。她所教过的学生,有的在武重已成为大型车铣复合中心带班技师;有的在武船已成为多轴加工中心技术骨干;有的在研究机构与专家博士们一起参与研发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禹诚说:“从教25年来,我学会了教书,站稳了讲台,走进了车间。更学会了育人,感受了快乐,享受了成功。”

  从事中职教育25年,禹诚培训出的学生数不胜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把每个产品“做到极致”。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细节,追求完美。”禹诚说,“做产品,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没有‘差不多’‘大概可以’,必须达到100%的精确,才算做到极致。”

  最令禹诚自豪的事情是:2016年武汉市“大城工匠”候选人中,有一位是她教过的09数控9班毕业生陶兴泉,目前供职于武船舶机电模块有限责任公司,刚刚工作4年的他,在企业脱颖而出,被湖北省军工工会推荐为武汉市大城工匠。

  “我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当和团队成员一起探讨出解决难题方法的时候,当看到学生向我汇报成功喜讯的时候,我都感觉特别满足。”禹诚如是说。(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强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禹诚:征战数控领域的女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