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是一种能力
田博川 《做人与处世》初读顾颉刚先生的事迹,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给妻子的信中留下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进步,根本在这个人有疑惑的性情。”
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所有有价值的结论,都是从一个个问题中诞生的。少了这些问题,所有的结论都失去了出处,所谓的发展、收获也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这些问题不是天方夜谭,恰是让人们认识世界和寻找自我的必要的发问。
人生因为一个个问题的存在才得以不断向前,能否质疑,也成了区别优秀之人和平庸之辈的一个重要标准。科学在不断进步,一个个谜题被揭开,在这个一切看上去都已成定论的世界里,质疑尤其显得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能力和品质。
顾颉刚先生治学的一大观点是:“对待书籍亦要留心,千万不要上古人的当,被作者瞒过,须要自己放出眼光来,敢想,敢疑。”权威对于治学的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作为参照、标尺,衡量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又像是一把枷锁,禁锢了许多充满創意的思想。顾先生治学时,丝毫不因自己读过的无数古籍而受限,反而是在摘录、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独特的思想,对书上所写进行质疑,然后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如今,我们正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虽远不如顾颉刚先生学术学问那样精深,但我们同样需要大胆地去质疑。分数高低只是阶段性学习能力强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最关键的是,我们现在面对这些相对固定的知识时,能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那等到了社会上面对各种复杂多变、难题交错的境况时,便会擦亮眼睛,进退自如,显得自然自由很多。试想,当别人正在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之时,我们已经能娴熟地分析,并且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寻求新的方向时,不就领先了一大步吗?
不止于此,善于质疑的人,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捕捉细节的能力和思维的缜密度,训练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他们有能力提出深刻的问题,更有能力去采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不断的良性循环中,寻求一种将自己具备的各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状态。
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是宁愿随波逐流低声附和的,而不愿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他们不具备自己发声的能力,他们只期待于从别的地方获得一个结论,然后不论对错地相信它。有人借此求得安逸,他们不质疑外部世界,也就不会遭到来自外部的质疑。有人认为质疑是多此一举,在一切都可以有一个定论的时代,自己无须费心思去归纳总结。殊不知,只有等到某天,他们湮没在人潮中,看着别人被光环围绕时,才会后悔当初自己亲手放弃一个又一个质疑的机会。
别让问题烂在心里,大声地朝这时代呐喊出种种质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会唤醒更多人内心沉寂已久的声音,让人生登高望远,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