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
矿井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井下,超过矿井排水能力时,就会造成矿井水灾。人们习惯把矿井水灾称为“透水”,矿井一旦发生“透水”事故,轻则淹没矿井和采区,重则造成人员伤亡,是煤矿较为常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曾几何时,因地方小煤矿的乱采乱挖,地下隔离带受到严重破坏,地下水系四通八达,每到汛期,人们都十分紧张,特别是遇到大雨天气,矿上都要组织专人24小时值守。某年夏季,一矿区连降暴雨,地面到处沟满河平,井下水涌量突然增大,矿井被淹。无奈之下,矿上组织职工全力排水抢险,日夜不停地监测水情,同时组织人员在地面方圆几公里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检查,查找漏水点,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随着地方小煤矿的关闭,矿井防治水形势大有好转,但矿井水灾仍然是煤矿企业不可忽视的重大隐患。
2012年6月22日,某矿1723掘进工作面工人彭某突然感觉有一股冷风从迎头冲出,随即听到大水响声,并闻到一股酸臭味,他大喊一声“透水了”,马上向外奔跑。正在附近的两名工友也跟着大喊,并分别指挥工人撤离。此次突水持续仅10分钟左右,但突水量高达4000多立方米,造成了11名职工伤亡的惨剧。
经过现场勘察、调查取证和技术认定,这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直接原因是该矿东翼不足200米范围内分布有多处采空区,其中一个采空区内存有大量积水。当班工人施工时,随着煤体的脱落和自重垮落(急倾斜煤层),迎头与采空积水区的煤体厚度不断缩小,阻水强度不断减弱,在采空区积水压力作用下,煤体最终被穿透,大量老塘水突然涌出,造成透水事故。
多年来,人们不断总结教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基本掌握了透水事故的规律,如采掘工作面在透水前,一般会出现以下征兆:煤岩壁发潮发暗、挂汗;巷道中气温降低煤壁变冷,出现雾气;顶板压力增大、淋水增大,底板鼓起有渗水,出现压力水流。有水声出现,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或瓦斯出现,或煤壁出现挂红、酸味大,有臭鸡蛋味等。
掌握规律,水灾并不可怕,只要按照规程要求,严格管理,按章操作,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但前提是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措施。
“预测预报”是水害防治的基础,在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水害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对矿井水害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和评价;“有疑必探”是根据水害预测预报评价结论,对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物探、钻探和化探等综合探测技术手段,查明或排除水害;“先探后掘”则是先进行综合探查,确定巷道掘进没有水害威胁后再掘进施工;而“先治后采”是根据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采掘工程,如井下巷道穿越导水断层时必须预先注浆加固方可掘进施工,防止突水造成灾害。
“防、堵、疏、排、截”综合治理措施是水害治理的基本技术方法。“防”是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岩)柱和修建各类防水闸门或防水墙等,防隔水煤(岩)柱一旦确定后,不得随意开采破坏;“堵”是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导水通道;“疏”即探放老空水,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压;“排”是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排水管路、水泵、水仓和供电系统等必须配套;而“截”则是加强对河流、水库、洪水等地表水的截流治理。
按照规程要求,每一个矿井都要建立健全各项防治水制度,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储备必要的水害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水害隐患排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每月至少开展1次水害隐患排查。同时要对主要含水层进行长期水位、水质动态观测,设置矿井和各出水点涌水量观测点,建立涌水量观测成果等防治水基础台账,并开展水位动态预测分析工作。
采掘工作面或者其他地点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者裂隙渗水、钻孔喷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患威胁地点的人员,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矿井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