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笔的历史 笔,是人类文明的记录工具,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人文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作用。笔的历史,可追溯到几万年以前。最初的笔,应该是铜质利器。从史前壁画可以推断,那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使用这些铜质利器把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刻在岩石上和山洞里,雕刻成壁画,成为人类史上最早的文化记录,并用矿物质颜料涂上色彩。从这些壁画还可以推断,这个时期应该有了粗制的毛笔。
到了中国的夏商时期,青铜器已经在上层阶层普遍使用,从对殷墟出土的的甲骨以及刻在上面的甲骨文的研究中发现,那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青铜刀具和已具雏形的毛笔。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在安徽宣城对毛笔进行改造,用竹管与兔毛制作成新型毛笔。蒙恬笔的使用和携带十分便捷,在当时广为流传,后来几经改造,演变成了现在的毛笔。
毛笔,凝聚着我们先祖的智慧与文化,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经朝代频繁变换和社会变更,传到今天已经几千年了,仍盛行不衰。其间,曾有西方的芦苇笔和鹅毛笔流入中国,但是,比较就有伤害,选择就有淘汰。毛笔,以其自身的优势被人归纳为文房四宝,占据着整个中国的文化市场。
直到十九世纪初,美国人沃特曼在英国制造的贮水笔的基础上制作出自来水钢笔,才以其结实耐用、书写流利、便于携带等特点打入中国市场。1926年,上海也创建了第一家钢笔厂,钢笔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并逐渐地取代了毛笔的地位,成为国人随身携带的书写工具。
不得不说,近代世界科学飞速发展,而近代的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迟滞了现代文明的进程,甚至是裹足不前。笔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88年,美国人约翰劳德设计出圆珠笔以后,又经过各国改进,于1945年投入市场。二战后,精明的商人把十分昂贵的圆珠笔投放进中国而大发横财。直到1948年,上海丰华才开始生产国产圆珠笔,而笔头的核心技术球珠和球座体的原材料一直靠进口,直到2016年,太钢生产出第一批2点3毫米直径的不锈钢丝,才解决了圆珠笔笔头生产的瓶颈技术。铅笔的发明比较早一些,1792年由奥地利人约瑟夫赫特穆特造出,19世纪末由德、美输入中国并垄断了中国的铅笔市场,直到1932年,香港才建了中国第一家铅笔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笔的种类也逐渐多了起来,毛笔就退出了行文书写的历史舞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上学大都用铅笔,有的还用过石笔石板写字。那时,钢笔是个奢侈物品,只有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们才经常使用。农村有句俗话,识字不识字、钢笔挎两支。我们那个时代的毕业照片上只有老师们的左上衣口袋才敢挎上一支钢笔,所以,口袋上挎钢笔就成立那个年代有知识有身份的象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笔也普及了,随处可见。不过,钢笔使用太麻烦,须频繁灌墨水,学生们经常出现断水和借水现象。圆珠笔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连续使用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用完了墨水更换一支笔芯就行了,省却了许多时间,也很便利。再后来,碳素笔的出现就彻底地取代了钢笔的地位。
有喜就有忧,而今步入电脑时代,钢笔基本就消失了。但是,人们练字、学书法也少了,大多数年轻人写字歪歪扭扭的,不像个字的样子。至于毛笔,使用的人愈来愈少,年青一代人甚至就不会使用,国粹精华,被抛到了生活的角落。
如今,进入了酷时代。拯救国粹的呼声愈来愈高,各地的书法练习班逐渐多了起来,练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不动声色地苦练基本功,也有些人不想练基本功,老爱用酷手法来哗众取宠。于是,又出现了一些玩异形巨笔的狂人。刷笔,就是用刷子固定在一支长木棍上,上面再固定一个塑料瓶子,用医用输液管连接,吧针头隐入刷子的刷毛中源源不断地供水。练笔在马路上、广场里可以悠闲地练字、耍酷。更有甚者,直接用拖布练字,也算是奇葩。
笔,从单一的毛笔发展到现在的各色各样的笔,它传承了知识,传递着文化,推进了人类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笔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王进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