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放弃治疗捐出所有,这个平凡退休女工,是中国人最暖的样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导读
她罹患胰腺癌晚期,放弃了用昂贵的化疗药。她对自己“手紧”到“悭吝”,却毅然捐出平生仅有的一处房产继续助学。她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我这身体有啥用就都捐了”。
她叫王娅,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
她的平凡让记者少了不少可以渲染的“料”,但她的伟大就蕴含在她的平凡之中——
内心火热,善待周遭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温暖、感染最需要帮助的人。
她只是万千国人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她也是中国人最暖的样子!
- 01 -
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
记者与王娅的首次“接触”,是从一沓打印出来的邮件开始的。
2016年7月22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退休教授陈章武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你们是有两个账户吗?我想确认一下。”“能请问你了解的目的是什么吗?”
三天后,在甘肃走访受助学校的陈章武回复了基金会账号。接棒管理兴华基金会的第三年了,这位清华退休老教授遇到了很多捐赠者,却头一次碰到以这种方式“找上门的”。
第一次邮件往来后,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账户上很快就收到了王娅打来的6000元资助款。
“我是工薪族,没有大笔的钱,现在是个老年人了。你们若愿意接纳我,我很愿意持续捐助下去。”
此后两年多,数十封邮件,家访、审查学生资料,走访受助学校,这位天津退休女工与甘肃寒门学子的命运紧密交织。“想到在西北有一个孩子能因为我的帮助继续学业,上大学甚至读研,真是件令人快乐的事。”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5514274398.jpg
王娅(左二)和兴华基金会工作人员走访受助学生家庭
可今年4月,一向守约的王娅却“失联”了。
那本是她早已约好的和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去甘肃考察受助学校的日子。
直到几天后,陈章武才收到她的一条信息“非常不凑巧,去新西兰旅游与助学活动时间上冲突了。”又过了几天,一笔3万元的捐款打到了基金会账户上,那时,王娅已经陆续资助了7名高中生。让陈章武没想到的是,彼时的王娅,根本没去新西兰,而是躺在了天津肿瘤医院的病床上。胰腺癌晚期!
命运给这个一向身体健康、正卯足劲做公益的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抢跑!
这个倔强的人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加快了捐资助学的脚步:5月,还在病床上的王娅不忘为基金会汇去早就准备好的捐款;8月,她停掉了尚未做完的化疗和接下来的全部放疗,拖着乏力的身体,踏上了奔赴甘肃的家访,“再不赶快去,就再也没力气去了。”
而就在记者去探访她的前一周,遵照王娅意愿,兴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已经为她办理了遗嘱公证:在她身后,将仅有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资产——一套商品住宅房捐赠给基金会,用以资助更多的贫寒学子。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5549461264.jpg
王娅(执笔者)在好友陪伴下办理房屋捐赠手续
但很快,她“反悔”了——
变身后捐赠为生前赠予,她说,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让钱能顺利用到孩子们身上。
“我们都劝她,病魔无情,要留下足够的治疗费用。她总是说,自己有,别担心,可实际上,她连救命的药都嫌贵。”对这个倔强的“老大姐”,基金会志愿者杨志明毫无办法。
- 02 -
一笔最大的人生财富
一个癌症晚期病人的家,会是什么样?
不大的一居室,没有什么值钱的陈设,却异常整洁。角落里、茶几上、阳台边,鲜花绿植,生机葳蕤。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5581942814.jpg
“我爱花,好着的时候家里养了几十盆,好看极了。现在身体不好了,好多都送人了,但朋友们来看我还是爱送花。”一头利落短发加鲜亮的黄毛衫,王娅脸上盛满了笑意。只是握手时,瘦到只剩骨头的手和低于常人的体温,才让我们想起这是一个被病魔折磨了许久的人。
“花送人了,‘走’时候穿的衣服准备好了,遗体捐赠的手续也都办完了,看我这具身体走了后还有什么用就全部拿去。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把房子捐赠的手续办完。”
“为什么要这样做?把钱留下来,不是可以用点好药、让自己过得好点吗?”面对一个毫不避讳谈论生死、有条不紊安排后事的人,记者坦陈心底的疑问。
“我过得挺好的,要那些钱没用”。
“给你们看看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吧!”
王娅起身,打开客厅的柜子,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两个牛皮纸袋。从1989年捐给希望工程的100元开始,到给天津市救灾扶贫的5000元,再到给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捐款……七八张保存完好的收据、证书,记录下王娅20年来从未间断的捐赠之路。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5608496898.jpg
“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高大上’,就是自己有些能力,能帮就帮一点。”看到记者为这些单据拍照,王娅赶紧摆摆手。
“从小到大,家里就是这样做的,习惯了,很平常。我就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床特别好的军用毛毯。有一年天津发大水,我爸妈卷起来就捐了。后来每次国家号召捐款,我爸都是街道居委会里捐得最多的。我那时就觉得,不管能力大小,‘帮一把’是挺有意义的事。”
做起公益来慷慨无比,可对待自己,王娅却“手紧”到抠门——
家里值钱的“几大件”,是去年花2000多买的34寸电视;酷爱摄影,生活宽裕的她下了好几次决心,才放下用了多年的卡片机,买了个8000多的单反;平时穿的衣服、用的包从不超过100元。
“我特别不理解那些一个包、一件衣服就要几千、上万元的人,太没有必要了。应该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王娅的另一笔“大”投资,是手机实在破到不行,前年7月花1700元买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 03 -
一片静美的秋叶
“用上了智能手机,我才有了微信,于是看到了朋友发来的《光明日报》对赵家和教授事迹的报道。”
“原来有这样一个人,这么无私;后来又有这样一群人,如此火热。我怎么没早点认识他们,加入他们呢!”直到走进兴华助学基金会两年多,那种相见恨晚的追悔仍然让王娅难以平静。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5814903766.jpg
而除了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帮助外,她更希望的是,因为有了这些资助,孩子们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次,王娅资助的一个孩子给她写信,说高考时想要报考师范专业。一向怕打扰孩子学习的王娅着急了,她怕是因为钱绊住孩子追逐梦想的脚步。
她想方设法找到了孩子妈妈的手机,“ 我告诉那个孩子,你想学什么、学到哪儿,我都资助你。当听到孩子说就是喜欢当老师时,我的心才放下。”
直到病魔袭来的那一刻,王娅最大的遗憾竟然是,“我再也没有时间参与基金会的活动,为孩子们做事了。”
“原来我想着,时间还长着呢,可以慢慢捐。没想到,突然间就有了期限,我必须得加快脚步。”
王娅一再说,她太过平凡,不值得被报道。而她之所以愿意接受采访,也是希望能像当年赵家和教授的精神感召她一样,为孩子们聚拢起更多的爱心。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5841913592.jpg
王娅(左四)、陈章武(左三)和记者及兴华基金会志愿者、受助学生在一起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工,善良、豁达、明理。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愿天下长存好人,愿好人常做好事。”陈章武感慨万千。
- 04-
为平凡的中国好人点赞更让人感动的是,这样的平凡好人,不止王娅一个。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8-11/27/20181127151156016319396.jpg
△王娅(左)和受助学生在一起
陈章武告诉我们,基金会成立6年多来,已经收到286笔爱心捐款,累计善款2400多万元,每笔善款代表了一家人、一群人的默默奉献,最大一笔善款代表了8万多员工的心声;累计4374名寒门学子受助,2514名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其中近80%高考成绩达到二本以上,近2000名寒门学子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今天的社会,不乏大慈善家,也不缺一掷千金的捐赠。
但在为他们点赞之余,我们还应该关注的,是这些平凡的善举 。正如逝去的赵家和教授所说,“铜板不分大小,爱心没有先后” 。无论捐出的数额多少,之所以都值得被铭记,是因为他们都恪守着同一条人生准则,做有意义的人和事;更因为这些平凡善举背后的启示所在,做好人、行好事,并不是某些特定群体的责任,而应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只有让真善美始终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和人们心头的暖流,成为我们的精神依靠和品行追求,全社会才会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非凡的中国精神就能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愿天下长存好人,愿好人常做好事。为平凡的中国好人点赞!
作者:丰捷、邓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