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红腮”孙大姐: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牢牢抓住产业扶贫
来源:中国女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周玉林
艾力薇 韦毓璋
因为长期驻村扶贫,她白皙的脸庞被太阳晒得通红,慢慢的变得黝黑,黑里透红。从此,她就被大家称为美丽的“扶贫红腮”孙大姐。
她,就是贵州省瓮安县妇联主席、县委派驻江界河镇龙塘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长——孙华。
2018年9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同意瓮安县退出贫困县。
消息传开,龙塘村的人们都担心孙华和工作队要撤走了。背着一个孙子,拉着一个孙子的王复书眼含泪珠对孙华说:“你一走,我就少了个知心姐妹……”
面对难舍难分的村民,孙华说:“工作队没有撤,只是改长年驻村帮扶为每月定期帮扶,我们还会经常见面的,请大家放心!”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龙塘村是瓮安县妇联的包保帮扶村,全村1015户,建档立卡户122户,是全镇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一个行政村。
驻村后,孙华带着队员吃住在村委会,白天下村组、走农户了解情况,晚上召集队员和村组干部召开工作调度会,忙得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县妇联要召开的例会,要推动的重要工作,都拿到村里来进行,做到扶贫工作与妇联常规工作双促进、两不误。
孙华还和队员一样承担一个网格的帮扶任务。她的网格在交水组的梅子坪,全寨共有20户人家,除19户需要做好脱贫巩固工作以外,残疾人李某某是她重点包保的贫困户。
李某某的妻子早年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讯,留下4个女儿在家,一家人住房破烂,电线老化,经常停水。
孙华动员大女儿到县城打工,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又向政府争取经费3.2万元,为他一家修缮危房,更换电线和新安装自来水管,并修建猪圈,指导李某某养猪,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孙华曾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熟悉农村“家底”,对群众工作有切身的体验。“扶贫工作既要扶志气,也要扶智力,只有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了,发展才有希望。”为做好“志智双扶”工作,孙华特别注意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前几年,在瓮安县妇联的帮扶下,梅子坪返乡女青年李梅带头种植樱桃,去年开始投产,今年就增收2万多元。孙华多次组织全村留守妇女到李梅家开“坝坝会”,请县农技部门培训种植实用技术。
全村种植樱桃、核桃、红心柚等精品水果2000亩。70多岁的老人朱木华乐呵呵地说:“以前,我们这里是有名‘满山李、桃子王,龙塘水果摆满场’。自从工作队带领大家修了通组公路和串户道路,接通附近的省道和高速公路,车子进出很方便,大家种出来的水果不再愁销路。”
牢牢抓住产业扶贫
路修通了,果子也能卖出去了,孙华并不满足,为增强整村推进动力,与全县同步实现脱贫出列,孙华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做文章。
共产党员彭学祥瞄准城镇绿化市场需求,搞园林绿化苗木种植业。孙华就带着彭学祥继续做市场调研,把彭学祥树立为扶贫产业的带头人。
她一边出面协调,帮助彭学祥解决融资难题,一边动员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走“发展跟着市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的路子。
彭学祥注册了瓮安县红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领大家种植红叶石楠、黄金杨等10多种绿化苗木,形成上千亩的苗木基地,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贫困户用100多万元“妇女创业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除按比例享受利润分红以外,还到苗木基地务工增加现金收入,实现了产业带动脱贫。
在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双推”时,彭学祥脱颖而出,在支部换届选举大会上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苗族姑娘蒙琴,家住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的匀东镇么桃村。她在都匀计算机学校读书时,与三级残疾人、同班同学田军相识,田军身残志坚的钻研精神感动了蒙琴的芳心。
结婚后,俩人就从深圳回到田军老家龙塘村老鸹岩山上流转10亩土地,加上自家的责任地,建了一个面积36亩的小型家庭农场,种上樱桃、蜜柚、枇杷等果树。
孙华上山走访时,发现他们因为缺乏管理技术,果树有的枯萎,有的开花不坐果,就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后来果树长势喜人,他们也成为全村种植产业的示范户,蒙琴成了人见人夸的“巧媳妇”。
去年他们还发展林下养鸡,增收2万元,率先甩掉贫困帽。今年樱桃开始投产,又增收1万元,蜜柚也开始有了收成。
孙华在带领村支“两委”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时,从推动产业振兴出发,利用县妇联自筹资金12万元和引进广州对口帮扶资金20万元,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创建“好花红三八妇女•巾帼英雄创业园”,打造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增收的“绿色银行”,解决留守妇女就业50人,形成了“昔日围着锅台转,如今围着产业干”的新气象。
听说家乡变了样,在沿海城市打工的青年人也动了心,已有12人返乡创业。孙华就逐家上门走访,给他们提供政策、技术和融资信息,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创业兴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