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8-12-4 16:31:14

风吹麦饭满村香

    文\江汉油田楚学朋 洪磊

    那年的春来得早,走得晚。许是因为节气偏寒吧,麦收比往年晚了一周,却使得麦粒格外饱满,麦穗沉甸甸地垂着头,泥土的清香带着丰收的味道,让农民伯伯绽开了笑颜。
    麦收是大事。在早些年,丰熟之时,开镰前必具三牲之礼,以敬天地、拜谷神,感谢一年的风调雨顺,甚至在一些地方要起社火大祭。旧时,水利设施不完善、庄稼产量低,一年的收成要靠天收,由冬至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贫困人家粮食不够吃,要靠瓜瓜菜菜来饱腹。碰到好年景自然是欣喜的。

    江汉平原自古就有鄂中粮仓的美称,蜿蜒的汉江浇灌出了千里沃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便是明证。每到麦收时节,百里皆金黄,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气儿。开镰前,照例是要吃顿好的——切上半斤猪脸子,煎上一条阳干鱼,炒上了一盘土鸡蛋,再打上一斗荞麦酒,几家几户凑成一桌,行令划拳、你来我往,于酒酣耳热中憧憬着来年。

    割麦是有讲究的,向阳坡地、堤外的麦子要先收,近水、坡脚和低洼处的麦子,因水气充足之故,须晚收三五天。一家人,一字排开,雪亮的镰刀刷刷作响,一垛垛的麦子就倒在了身后,割上一垄,捧起地头上的绿豆汤,美美地喝上一碗,甩一甩脑门上的汗珠子,又伏下身子往回割。在麦田里面,散布着红蓝相间的抽油机,矗立在金黄的麦田中格外好看。大约五十年前,油田来这打井采油,村民还担忧会不会污染了田地,事实证明这份担忧是多余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汉江两岸依然是碧水蓝天,鱼燕欢腾。麦收时小孩子是最高兴的,除了跟在后面捡麦穗外,一串金黄的虎皮瓜、一窝还没有长全毛的小鸟,或者是几只笨拙的刺猬,都会让他们发出惊喜的欢叫。

    麦收时节,饭是必须在田间吃的,鸡蛋汤、鱼块、卷饼、腌椿芽是必须要有的,有时还来上一碗苞谷酒,在树荫下连吃带歇,抱上一捆金黄的麦秸,和衣躲在上面打个盹。等到毒日头过去了,便又开始了收割。丰收也有丰收的苦恼,有些家里缺少劳力的,不得不雇上几天的人工。这样的劳作往往要持续一个星期,而且只能在太阳正好的时候下地,一个麦季要晒脱一层皮。现在,这样的麦收景象已经变了样,大型的联合作业收割机取代了镰刀,随着柴油机的轰鸣,麦子成片地倒下,一袋袋等待脱粒的麦子把麻袋撑得饱实饱实的,不断地从收割机抛到地上,上百亩的麦子,只要一晌的功夫就能干完,现代化的农业让种粮大户们也享受到了便利。

    在麦收前,各家各户会把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石头碾子从角落里面拖出来,把晒场压得平平实实,扫净浮土,再铺上油布,金灿灿的麦粒要晾晒了。妇女们得守在边上,要赶走偷嘴的鸡鸭鸟雀,每隔上个把小时,还要用木锹把麦子再翻一遍。晒透之后,就可以入库了,这时候已经是六月了。据老辈人讲,每当这个时候,整个河面上,都是来收粮的船,一排一排挤满了码头。

    麦收后,是个小农闲,借着这个闲工夫,家家户户都会用新面做上一顿饭,既是犒赏自己,又代表着庆祝。把麦子送进米厂,脱去麸皮,磨成面粉,巧手的家庭主妇们就要大展身手了。

    大馒头是少不了的,将老面或酵母用温水化开,细细地浇到面上,揉成面团,用雪白的笼布盖上。六月天暖,面团很快就发酵了,加上碱水,反复地揉搓,最后一个个胚子摆在笼布上,锅里的水早已经翻滚开花了,蒸气腾腾,借着热乎劲儿上笼,然后满村便飘满了新面馒头的香味。更妙的是出笼时,一个个膨松雪白的馒头,象胖娃娃一样被“请”到了馒头筐上,不需要菜,就能吃下一个。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陆放翁“风吹麦饭满村香”的意境。

    当然,面的吃法不仅于此。除了馒头之外,各家还要擀面条、抻面片,把揉得极筋道的面,擀成薄薄的面饼,再折叠起来,切成细细的面条,或者是扯成面片儿,精细厚薄就着自家的口味儿,讲究一点的,还在和面时打上几个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更顺滑爽口。这时候,小孩子早已经坐在桌子边上等着了。然后,主妇会把五花肉剁成肉泥,豆油烧开,泛着花儿的时候,撒上葱花姜末,放入黄豆酱,和着肉翻炒几下,最后加上黄瓜丝,趁着热浇在面条上,饭桌上就响起了稀溜稀溜的协奏曲。晚饭,大多数是烙油饼,切上些辣椒用酱油泡了,咸菜头浸水后用香油拌匀,再拍上几根黄瓜,摊个鸡蛋,就是极好的晚餐了,新面烙出来的油饼也是格外地香。

    丰收之后的喜劲儿,会持续上个把星期。此时,各家也会再准备些酒肉聚一下,醉上几天后,又得忙碌起来,田里面的花生、毛豆,还有蚕房里面的活计,多着呢。

屈联西 发表于 2018-12-5 17:50:02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羊君 发表于 2018-12-5 20:53:04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给力支持!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吹麦饭满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