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水相望的芦苇荡
文\西北油田 刘洋十一月下旬,恰逢巡线,随着领导与同事踏上了巡线之路。
期间走过白花花的盐碱地,红粉色的红柳丛,金黄色的胡杨林,巡线路上的风景可谓是亮点十足,一路上大家虽辛苦点,但有戈壁特有的美景相伴,倒也不觉得累,在巡10-5至三号联这条线路时,遇到了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见到芦苇,对于芦苇的了解大概也只有《诗经▪国风▪秦风》里的名篇《蒹葭》中所写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着浸人的寒气。
一副苍凉幽眇的深秋芦苇景图犹如画卷一般缓缓展开,令人深陷其中,忧思感慨。
而现在,曾经只在课本里和想象中的场景,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有风吹过,芦苇荡像是身材纤细,腰肢柔软的姑娘们不堪重负纷纷被吹得倒向一侧,毛茸茸的芦苇花像是姑娘们手中的丝绢,也被吹洒在空中。
这是一片水域,水域的对面也生长着一大片的芦苇荡,两片芦苇荡隔水相望,像极了《蒹葭》中的下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经常惦念,关系亲密未曾须臾忘怀的人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后世的人在解读《蒹葭》时,常常为“伊人”的定论而争吵不休,有些人认定伊人便是恋人,也有人认为是友人。
如今看到此情此景,我更倾向于“恋人”这一说法。
原因无他,你看这两片芦苇荡隔水相望,他们本就是同根,却被这水域隔绝,终日只能面面相望,没有相会的机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只为这一句简短的诗,我便思绪万千,我知道,更多的是眼前的风景感染了我,因为在深秋的荒凉戈壁,居然也有着这样一副诗意颇浓如同画卷的风景。
因巡线的路线在对岸,被眼前的水域隔绝,我们这一行人便停下了脚步商讨接下来的行程,兴许是我望着芦苇荡的神情专注,同事一时之间也并没有打断我,待我回过神来,我们已决定穿过芦苇荡,绕行去往对面。
是了,眼前的路被这片水域断绝,然而天无绝人之路,穿过这片比普通成年男子还要高的芦苇荡,选择绕行,便能到达对面。
穿梭在芦苇荡,有芦苇枝拂过我们的身上,脸上,仿佛姑娘的手在轻轻触碰,又因为害羞很快地收了回去,却多情的留下她的丝帕。
此刻我站到了河对岸,从另一个角度再去看对面,忍不住哑然失笑,到底还是隔水相望啊,只是在不经意间,我们也成了这幅画卷的参与者,我们尚且可以选择绕行,那没有脚,不能移动的芦苇荡呢?大概就只能终日相望,不得相会了吧,而人间有些人与人,也是如此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