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9-1-6 17:16:47

在沙漠里定居的灵魂

    文\嘉兴石油陈雪斌

    放下书,意犹未尽,似乎能感受到三毛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也有对那片土地小小的批判,太多太多,三毛对撒哈拉的情愫复杂到我自感无法参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文笔的活泼也正如本人--从不追求奢侈华丽、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愿意放下原本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乐意去冒险、感受新的生命激情。三毛的勇敢与智慧,令我由衷佩服。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时的失落和灰心。沙漠生活自是不易,由于那里物资的极度欠缺,一切物品都贵得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他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别致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表现了这一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并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然而,她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过微薄,最终的结局是哑奴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

    虽然“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未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得到。她愿意帮助当地人,教他们读书写字,为他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他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这是最为可贵的,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掩卷遐思,我不禁神往撒哈拉,因为我已深深地爱上了三毛的沙漠,仿佛正被她那独立的灵魂指引向自由之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沙漠里定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