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997期文字稿]高温保护:为何像雾像雨又像风
高温保护:为何像雾像雨又像风连利英
今夏,“高温”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热词”,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保护”也倍受关注。那么,班组员工的“高温权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他们又希望什么样的保护?近日,笔者在山西兰花集团化工厂进行了采访。
现状:很多员工不知道高温权益
7月20日上午,兰花化工厂大修现场,员工们正在汗流浃背地清洗填料。休息时间,笔者就高温保护的话题与员工们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
“高温津贴?没听说过,是不是厂里发的茶叶、饮料?”
“报纸上说了,中暑也算工伤,劳动者有权拒绝在高温下工作。”
当笔者把高温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告诉员工时,员工们非常高兴,但又担心得不到应有的高温权益。他们认为实施高温保护,关键在企业,员工说了也不起作用。因此大部分员工对能不能得到高温保护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并不太关心。
“在企业工作就要听企业的,平常老老实实干活,月底能按时领到工资就行了。至于高温权益,谁都想享受,但谁也不会提。”造气车间操作工李晋的话代表了大部分员工的心声。
在传统观念里,高温津贴只是一种单位福利,而福利的好坏由单位性质、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再加上员工存有“端人家碗受人家管”的思想,一般不敢找单位要高温津贴或对高温保护提出异议。政府不处罚,员工不要求,这样的情况下,高温权益极易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困惑:发了高温津贴就没有说“不”的权利?
7月21日中午12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笔者在化工厂大修现场看到山东一家工程安装公司的工人还在加班干活。
“这么热还加班?国家规定高温天气,劳动者可以错峰工作。”笔者表示疑问。
“天气热也不能不干活吧?误了工期,经理是要扣钱的,再说经理给我们发了高温津贴,我们怎么好意思说不干。”一位名叫王贵忠的工人说。他正在焊接管道,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上布满了白色汗渍。
拿了高温津贴就没有权利说不!在这家民营企业里,员工们把本该享受的福利当成了一种恩赐,而企业负责人又把已经发放 的“高温津贴”当做高温加班的借口,大大违背了 “高温津贴”的初衷。
发了高温津贴,并不能直接形成“高温保护",如果让员工拿着津贴在高温下坚持工作,员工的健康仍然得不到保护。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保证高温权益保护的规定得到落实。
员工呼吁:高温保护要刚性约束,也要人性关怀
班组员工们认为要想让高温权益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刚性法规,要像安全管理一样,用问责的手段来保护劳动者在高温下作业的合法权益。二是给予人文清凉,真诚的人性化关怀给员工精神上的慰藉和工作动力是巨大的。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7月21日,兰花化工厂合成车间正在卸触媒,因为化学反应,现场温度达到60℃,员工们钻在塔下,挥汗如雨。厂长苗中义和党委书记王瑞琴始终坚守在现场,亲自为员工们端茶倒水。合成车间员工牛国强感动地说:“厂领导这样待咱们,再热心里也没怨言。”这次卸触媒的进度也因此比往年提前了8个小时。
实际上,“高温权益保护”突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内涵,作为企业,在没有条件给予员工更多的高温保护时,给员工送上真诚的鼓励、一杯清茶、一段并不长的调整休息、一份并不多的高温津贴……由此给员工带来的精神舒畅和内心清凉是任何金钱难以买到的。看到企业这样为自己着想,员工会更加努力,企业也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习 感谢夏老师修改,学生认真领会。
祝贺997期文字稿头条花落连妹之手。 祝贺见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