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察】高温保护:不能像雾像雨又像风——连利英
今夏,“高温”成了名副其实的“热词”,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保护也备受关注。那么,班组员工的“高温权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高温津贴能否成为毒日头下让职工免受炙烤的“防晒霜”?高温保护:不能像雾像雨又像风
【现场观察】
■ 连利英
员工现状:不知、不信“高温权益”
7月20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山西的兰花集团化工厂大修现场,看到员工们正汗流浃背地清洗填料。休息时,笔者就高温保护的话题与员工们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
“高温津贴?没听说过,是不是厂里发的茶叶、饮料?”
“报纸上说了,中暑也算工伤,劳动者有权拒绝在高温下工作。”
当笔者把高温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告诉员工时,员工们非常高兴,但又担心得不到。他们认为实施高温保护,关键在企业,员工说了也不起作用。
“在企业工作就要听企业的,平常老老实实干活,月底能领到工资就行了。至于高温权益,谁都想享受,但谁也不会提。”造气车间操作工李晋的话能代表大部分员工的想法。
在传统观念里,高温津贴只是一种单位福利,而福利的好坏由单位性质、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再加上员工存有“端人家碗受人家管”的思想,一般不敢找单位要高温津贴或对高温保护提出异议。政府不处罚,员工不要求,这样的情况下,高温权益极易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上下误解:拿了高温津贴不能说“不”
7月21日中午12时一天中最热的时段,笔者在化工厂大修现场看到山东一家工程安装公司的工人还在加班干活。
“这么热还加班?国家规定高温天气,劳动者可以错峰工作。”笔者提醒。
“天气热也不能不干活吧?误了工期,经理是要扣钱的,再说经理给我们发了高温津贴,我们怎么好意思说不干。”一位名叫王贵忠的工人说。他正在焊接管道,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上布满了白色汗渍。
拿了高温津贴就没有权利说不?在这家民营企业里,员工们把本该享受的福利当成了一种恩赐,而企业负责人又把已经发放的“高温津贴”当做高温加班的借口,这其实违背了“高温津贴”的初衷。
高温津贴并不能涂在员工身上当防晒霜,起到高温保护的作用,请问有的企业管理者:发给员工高温津贴了,员工暴晒在毒日头下干活就理所当然吗?出现中暑身亡事件企业承担责任吗?所以,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保证高温权益保护的规定得到落实。
落实高温权益:既要刚性也要人性
班组员工们认为,要想让高温权益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刚性法规,要像安全管理一样,用问责的手段来保护劳动者在高温下作业的合法权益;二是给予人文清凉,真诚的人性化关怀给员工精神上的慰藉和工作动力是巨大的。
在采访中员工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7月21日,兰花化工厂合成车间正在卸触媒,因为化学反应,现场温度达到60℃,员工们钻在塔下挥汗如雨。厂长苗中义和党委书记王瑞琴始终坚守在现场为员工们端茶倒水。合成车间员工牛国强感动地说:“厂领导这样待咱们,再热心里也没怨言。”这次卸触媒的进度也比往年提前了8个小时。
实际上,“高温权益保护”突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内涵,作为企业,在没有条件给予员工更多的高温保护时,给员工送上真诚的鼓励、一杯清茶、一段并不长的调整休息、一份并不多的高温津贴……由此给员工带来的精神舒畅和内心清凉是任何金钱难以买到的。看到企业这样为自己着想,员工会更加努力,企业也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精彩文章要学习! 敬爱的夏老师您辛苦了!!! 祝贺上稿的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