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副榜炉
•林矩鸿 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的 《乡愁》给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以心理的共鸣和激荡。而对于海外3000万之众的客家人,乡愁却是那,一个个副榜炉。
循着清朝雍正十年乡试“副榜”童祖宠留下的足迹,我乘坐快艇在碧波荡漾的龙湖波面上,寻找昔日童祖宠的老家峰市镇。同行的文友说,因国家建设棉花滩电站,水下面的龙宫一片便是峰市镇。
不过一小时水程,我就冒冒失失地闯入童祖宠的恬淡意境。280多年前,天资聪颖的童祖宠,自谓科甲连捷唾手可得。谁知他赴乡试仅得“副榜”,心灰意冷,后到寺庙当和尚。见寺中所用火炉,不但笨重还散发臭气,萌生改进。
有蝴蝶的地方,最易衍生出梦想的翅膀。经不断试验后,童祖宠创制出风炉,在微微泛亮的皮层,一划,火柴擦亮了,高温遇水时,炉体不再破裂,避免带来的意外事故。上下风门,可控火焰大小,顶面加盖,熄火安全卫生,剩余炭粒不会灰化,可防止意外中毒和火灾事故的发生。童祖宠怡然就是安全生产先进技术革新的“高手”。上乘的安全产品,便以他功名命之,名曰“副榜炉”,并成为朝廷贡品。
林下清泉供逸兴,炉中活火引鸣琴。他留下的诗句,活蹦乱跳着,水灵了百把年。诗句烧制在炉体上,给古老的风炉和古时文人墨客冬日添了几分风雅与情趣。
“盖塞双成巧制模,烹茶愿以配精壶。迩来拓大供烹饪,特产梅州副榜炉。”副榜炉流传到广东梅县,民国33年乡贤梁伯聪先生的《梅县风土二百咏》的一首竹枝词这样描绘它的整体造型典雅精致,既美观又实用。
烹一壶茗茶,携一缕乡愁。那一刻,舌尖因为香而有滋有味地打着转,茶,暖着身子,幸福被映在杯中。二十世纪二十世纪,副榜炉荣获“八闽手工业品特等奖”,成为海外客属侨胞客厅里的珍品。客家华侨从故土返侨居东南亚国、美国唐人街时,都常带去作为送礼佳品。在岁月的演变中,这些风炉早已染上了一些文化的内涵,而在时光的画卷里,副榜炉圆了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
量贩式KTV里待得久了,“麦霸”的嘶吼听得腻了,不如来移民新村峰市小镇。
昔日繁华,有“小香港”之称的峰市镇,消逝在历史长河里。在峰市镇偏僻的“副榜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童义章家,静心屏气听听鸟叫虫鸣,抑或跟着轻轻地哼唱吧。那一刻,我仿佛觉得流年也是醉了,但是,我没有醉。
有蝴蝶的地方,正好还可以随着蝴蝶学一些舞蹈的动作,生出飞翔的意念。童义章潜心研究摸索“副榜炉”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把当今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包含了几代客家人心血和情感之中。筛泥、 炼泥、打坯、阴干、上浆、打磨、暴晒、烧制...所有的工序就这么重复着,一日过了一日,一年过了一年,童义章青春的脸上渐渐出现了时间的痕迹,皱纹在他的眼角刻下了岁月的沧桑。
一道连着一道工艺,直到夜色浮起,童义章的背影在春天的风里渐渐淡成了一幅潦草的铅笔画。他叹息地说,“副榜炉”已被电磁炉打败,现在只有两户人在做,如今祖传技艺濒临失传。
岁月悠悠流传远。无意间网上看到2018年12月20日《河池日报》刊载的《百年风炉 温暖依旧》里,“围炉煮雪”“敲冰煮茗”“松峰煮茗竹雨谈诗”,这样描述流传到广西河池市的“副榜炉”,一对夫妇,不管市场的潮起潮落,以坚韧的态度,坚守着风炉制作这门传统手艺,至今已有30多年。
“永定峰市才子童祖宠设计的副榜炉,注重客家传统生活理念、生态意识、人文因素的融合与协调,是客家民系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客家民众对传统生活的深刻记忆。峰市副榜炉设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注重文化理念、安全技能、人文精神、功能设计四个方面”。日前,笔者打开《峰市副榜炉设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01期 ),是这样评价峰市副榜炉的。
“从日常生活用品向工艺品转型,走精品路线,也许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出路。”童义章的笑容却依然是万分富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