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她的小店
文\滨南采油厂夏新联二十多年前,公公刚去世的时候,婆婆常常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婆婆的身体日渐消瘦、每况愈下。那时她常感不适,常到医院看病、打针、住院。
一次,我小叔子(老二)回来说:“让妈常出去走走,老待在屋里不好。”我老公也点头称是。婆婆住在一所一楼带院的房子,婆婆跟老公提出想从院子里盖两间房,卖点儿童食品。老公很痛快地答应了,找人在院子里盖了两间房。一间出租,一间卖小食品。我小叔子(老二)给买了一些货架送回来。小叔子(老三)给送回来一台复印机。除了卖小食品,还复印些东西。
从那以后,婆婆就有事干了。除了天天守着小店,婆婆还天天骑着三轮车去提货。那些儿童食品有果冻、冰激凌、雪糕、棉花糖、泡泡糖、棒棒糖、矿泉水、饮料、还有一包包的小食品等等。这些食品包装得倒是五颜六色、颇为美观。但是利润是很低的,每种食品也就赚个一毛两毛甚至几分。
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无人光顾。后来知道的人多了,买东西的人就渐渐地多了起来。偶尔也会有人来复印东西。因为婆婆家前面是个幼儿园,家长来接孩子,孩子要,家长一般就买。还有附近学校的学生知道了也来买。有时还复印些学习资料。有些学生们上学或是放学从婆婆门前路过,也常常过来买点吃的。
这些孩子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快乐的小鸟,总是还没进门,就先闻其声。他们说笑着、嬉闹着,给婆婆这个沉寂的小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孩子们都很有礼貌,一进门就 “奶奶、奶奶”地叫着,临走的时候也不忘说:“奶奶再见!”。有时婆婆有事出去了几天,一回来孩子们就亲热地把她围起来,说:“奶奶,你到哪里去了?我这几天来老关门。”孩子们的热情让婆婆很欣慰也很感动。
小店总是让婆婆收拾得一尘不染,店内的东西也总是排列得整齐有序。婆婆见了那些孩子,也总是笑容满面,一脸慈祥。婆婆当过小学教师,一直喜欢孩子。也许这也是婆婆卖儿童食品的原因吧。这些可爱的孩子给婆婆带来了快乐。婆婆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多了起来,话渐渐地多了起来,身体也渐渐地好起来了。
有一天,我发现婆婆的情绪有点低落。原来是幼儿园搬走了。但是过了几天,婆婆又调整过来了。若无其事地 说:“搬走了就搬走吧,平时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来买东西,主要是学生买的多。”
6年前,我小叔子(老三)突然猝死。我和老公担心婆婆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就把婆婆接到我们家里来住。可婆婆只住了10天,就提出要回家。我们挽留她,她执意不肯。她坚定地说:“老三不要他妈,他妈还要活。”我知道婆婆是惦记她的生意了。可是我们还是不太放心,于是我们就天天过去陪她。
过了几天,婆婆平静地说:“你们回去吧,该干啥就干啥去吧。我没事。”我发现婆婆只要看到那些孩子们,脸上就自然地露出了笑容。我想这也许就是移情作用吧。老公说:“咱们回去吧,有空多过来看看就行。她有事干,有这些孩子们天天光顾,不会有事的。”我感叹地说:“这些年幸亏有这个小店,有这些孩子们帮她打发时光。人闲生病,看来一个人得有事做啊。”老公也连连点头称是。
婆婆的小店开了有二十多年了。每天早晨起来打扫小店是婆婆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她的小店总是打扫得那么干净利落,食品总是排列得那么整齐有序。见了那些孩子们,婆婆也总是那么开心快乐。通过开这个小店,婆婆认识了很多的孩子。有的孩子还和婆婆成为了忘年交。有的孩子到外地去上大学或工作后,回家时还过来看望婆婆。婆婆对这些孩子很关注,当听说这些孩子考上了大学或走上了工作岗位,婆婆就会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后来有人看上了婆婆的房子,想买下来。因为一楼带院的房子现在很少了。婆婆笑着说:“我还得住呢。”婆婆的朋友对她说:“把小店关了吧,反正也挣不了几个钱,你现在又不是没有收入。我们以后每天一块儿出去遛弯。”婆婆还是没有答应。
我深深地理解婆婆,也理解她对小店的感情。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的回帖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