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远去的书事
文\江汉油田饶席容上世纪八十年代,油田的周矶基地极为兴旺,是运输公司所在地,聚集着许多重型装备。周矶基地的生活设施齐全,商店、医院、学校、图书室等应有具有,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那时正赶上我上小学,我们举家迁居周矶基地。
父亲在部队是个汽车兵,转业来油田后就分配到运输公司,由于文化不算太高,错过了几次提拔的机会,因此在学习上对我要求严格。尽管当时家庭经济拮据,但只要买有助于学习的书,父亲都会千方设法给我钱。
于是,书店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当时的书店在一幢两层小楼房里,与商店合在一起,以商店为主,只有几个柜台卖书,柜台里的木架上放着几十本书。尽管书不是很多,但是出于好奇心,我还是经常光顾书店。
每次到书店,我都会停留在小人书的柜台前,双手扶柜台,伸长着脖子,远远地细端详书架,那些花花绿绿的封面常常让我产生联想,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久久不愿离去,惹得那位戴毛线围巾的阿姨经常夸我。
由于经常去书店,让我对书店里书籍了如指掌。只要来了新书,我就对父亲说要买,父亲一般是支持,但有时父亲有时确时没有钱,只有等发工资后给我买,我也会向卖书的阿姨打招呼,让她把我喜爱的书留下来。
就这样,我最终买下了《少儿古诗选读》、《安徒生童话》等书籍,虽然数量不多,但终究是自己的启蒙伴侣,直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依然不忍弃之,着实留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书籍开展多起来,尤其是各类杂志不断推陈出新,内容丰富,每月都更新。有一本叫《少年文艺》的杂志,我觉得很对我的胃口,里面有小说,也有散文,我一册接一册的阅读,每次读起都有一种如饥似渴、视获至宝的感觉。
我还经常拿杂志与同学们交换着看,但是,有一次,我与一名同学因琐事闹翻,本来我们两家父母关系与非常好,她经常到我家来,于是,对我父亲说,我看杂志是看 “闲书”, 会影响课堂知识学习。而父亲一心希望我能够考出好成绩,没有致细考虑,就不让我看课外读物了,无论我怎么争辩,讲课外读物对我写作文的帮助,但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就开始“编书”了。从父亲单位废弃的报纸杂志上剪文章,将我喜欢的散文、诗歌剪下来,粘贴到剪报本上,这来一来就能编撰出一本本“书”来,平时拿出来翻一翻,写作时作参考,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尽管多次搬家,但我还保存着十几本这样的“书” 。
如今,受镇乡一体化建设,油田集约化管理的影响,周矶基层的大多数人已经搬走,但在周矶基地那些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却让我终生受益,永不枯竭。
感谢老师分享,周二愉快
回 1楼(llsyqmk) 的帖子
感谢老师来访支持!问好!周三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