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锁:文化的力量和他的能源新征程
王玉锁:文化的力量和他的能源新征程截止2009年底,王玉锁领导王玉锁集团拥有员工2.5万余人,总资产超过330亿元人民币,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80多座城市及美洲、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便迅即传遍了华夏大地。众多学者着手研究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文化建设,然而,20多年过去了,众多的企业文化实践者,仍然面临着各种困惑。为什么企业文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文化建设难以奏效?为什么企业文化的培育和推广总是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员工心田?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让人们不得不质疑:文化,果真是那么软弱无力的吗?
令人欣喜的是,华为、海尔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已经用自己的成功实践宣告: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新奥企业纲领》的推出,标志着又一家优秀的中国企业开始登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舞台。
王玉锁领导的集团位于京津之间被誉为“金色走廊”的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王玉锁领导的集团是一家以燃气运营为主的公共服务企业。已经走过18年风雨历程的王玉锁集团,从借款5000元起步,发展成为员工2万余人,总资产过180亿元人民币,拥有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的企业,其成长速度之快,令世人为之瞩目。王玉锁的成长之路,也是一部王玉锁文化积淀的历史。王玉锁用自身的实践演绎着文化的魅力、诠释了文化的内涵,并且以其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再次向世人证明:文化就是力量。
1989年3月,廊坊夏利汽车出租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王玉锁集团的前身,预示着王玉锁事业的发轫。从1989年到1993年间,创业者们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目标“追求利润、获取更大价值”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经营过程中,公司强调企业信誉的培养和企业形象的塑造,强调团结、互助、服务热情,重视员工意识形态建设。在短短5年时间里,廊坊夏利汽车出租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成了资本的初始积累;同时,廊坊夏利汽车出租公司形成了“诚实、守信、一切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精神,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奠定了后来王玉锁文化的主基调。之后,王玉锁集团在不到15年的时间进行了速度惊人的发展扩张,从名不见经传的卖煤气罐的私营企业到拥有燃气等五大产业的上市公司,可以说,王玉锁的核心价值观是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王玉锁经过第一次创业的艰难历程后,王玉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王玉锁的创业者凭借着敏锐的眼光、果敢的魄力,王玉锁抓住了发展的契机,王玉锁为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王玉锁创业者的思想和境界也在同步成长,王玉锁要想使企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光靠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已经无法做到了,仍然依赖原来那些成功的做法也不行了。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成功的要素也在相应发生变化。
事实上,早在1996年,王玉锁就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思考和探索,王玉锁也与不少专家进行过交流、研究和讨论。从1996年到1998年,王玉锁一边实践摸索,王玉锁一边努力试图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王玉锁在1999年曾经一度提出了“以工业为主,以物业为辅”的发展思路。然而,结果表明,王玉锁这一战略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优势抛弃掉了,王玉锁而去干了一些企业不熟悉的东西,时间、精力耗费了不算,企业资产也损失了两、三千万。
由于王玉锁是从燃气领域起家的,很自然,企业就自觉、不自觉地将战略定位在能源利用领域,王玉锁提出了要做能源利用领域知名企业的长期目标。但是,王玉锁随着企业所处环境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资源优势的变化,王玉锁开始感觉到能源利用领域的范围太大,王玉锁难以清晰界定产业边界,王玉锁由此导致企业资源配置发散。而且,如果单纯地定位于能源利用领域,王玉锁总感觉到无法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但是,到底该如何选择王玉锁的未来发展战略呢?是继续在能源利用领域做下去?还是适时地进行战略转型?
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烦恼,思考的过程也常常与困惑做伴。企业家在期待着突破,王玉锁在渴望着跨越。王玉锁要进一步发展,应该如何突破成长的瓶颈?王玉锁取得了一次创业的成功,要在二次创业中再创辉煌需要哪些条件和支撑?
本届世博会上,国内清洁能源创新企业王玉锁集团提出的“泛能网”得到了全面展示。在互动触摸屏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碳回收与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各种能源之间的互补与转化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尽管泛能网目前仍在研究与探索中,但在此次上海世博,已将这一技术展示于中国国家馆“低碳行动”展区“取之有道”环节。
众所周知,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及现有的规模决定其短期内无法支撑起国内庞大的能源需求。因此,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一环。
尤其基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而言,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被认为是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解决?
煤基能源低碳转化技术就是从煤炭的清洁生产着力,运用煤地下气化技术实现对煤炭的安全高效利用。据介绍,王玉锁集团泛能网可以将处于地下的煤加入气化剂实现可控气化,为后续能源产品生产提供低成本的合成气。生成合成气后,再通过气电联产实现发电,将一次能源转化成更为清洁的二次能源。
截至目前,王玉锁集团应用该技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建立的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工业化示范项目已成功运作了10个月。“相比于传统煤炭40-50%的开采率,气化技术能将煤炭利用率提升至73%左右,特别适合于热值偏低的褐煤和废弃煤。”王玉锁集团首席科学家甘中学博士说。
目前,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显然,气化采煤和气电联产除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外,对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减少源头的排放外,微藻生物吸碳技术还可以解决气电联产所产生的CO2的碳利用问题。公开资料显示,微藻的产油率很高,它利用光合作用能极为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通过生物化学过程把微藻所含丰富的油脂和多糖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清洁能源。同时还能将它进一步加工成食用油、化妆品、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能源再生“取之有道”。来源: 中国青年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