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晓琳:大漠里的芳华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仝晓琳,今年30岁,现任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管具六队副经理。他们驻扎在中国的西北边陲,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温差极大,服务一口井甚至要奔波几百公里。2015年,仝晓琳放弃了胜利油区安逸的工作环境,毅然加入到外闯市场的转岗队伍中,牢记“只要能创效就是好岗位”的理念,砥砺前行,在茫茫大漠中书写着属于她的青春故事。
在广阔天地中实现青春价值
2010年7月,大学毕业后仝晓琳被分配到渤海钻井。临行前,父亲告诫她,咱们郓城是中国好汉之乡,干工作可不能怕苦怕累,干就要干出个样子。带着父亲的嘱托和对未来的希冀,仝晓琳在岗位上努力学习着,当一切都按照希望的样子进行时,寒冬期却不期而至,队伍停待、人员转岗、工资浮动……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当渤海钻井下达要成立北疆项目部通知时,大家都在衡量,报不报名?
“报名,在家闲着干啥,出去还能挣点钱!”
报名了就是转岗,意味着安逸的生活就此结束。但是,不转,油区内没工作量,仝晓琳才刚刚27岁,她不想一辈子就在做资料中度过。思来想去,仝晓琳下定决心,报名去新疆。
但是,最初报名遇到了阻碍,领导不同意!仝晓琳就赖在领导屋里不走。仝晓琳说:“我愿意去外部锻炼一下,虽然我是女的,但是多一个人就是多份力量。我家在外地,可以安心地在新疆工作,干三休一,我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父母和孩子。对我来说,这是挺好的一件事。”经过了一番折腾,终于,仝晓琳的名字出现在了北疆项目部的名单中。
2015年7月10日,仝晓琳到达了位于石河子的新疆项目部。虽然来之前,她做足了功课,也向新疆的同事咨询了技术要点。但是来之后,她才发现这里使用的工具与油区内完全不同,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为了尽快独立顶岗,搞明白工具的结构,钻具的组合,她翻阅了大量资料,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接头型号的不同,她要卡着两个小时的时差,在油区内同事下班的时间交流,放下电话,再细细琢磨。上班时,仝晓琳向老师傅请教,不弄明白不罢休;下班了,她就窝在工房里,动手操作研究构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个月,仝晓琳可以独立上岗了。
进入2017年,市场慢慢回暖,钻井公司紧紧抓住机会,抢进尺,创效益,管具人也在随时待命。钻具,是保证钻井队进尺的“金箍棒”,钻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井队的钻进速度。
为了更好地掌握项目部钻具动态,完善钻具资料。仝晓琳主动要求上井去清点,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这里不比家里啊,一上井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天半个月,你能行吗?“咋不行,我来新疆就是为了多学点东西,我能行。”项目部有8803根钻具,在场地的,仝晓琳一根一根地统计,在井队的,她一个队一个队地盘点,足足用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记不清有多少天她是在凌晨入睡。钻具清点工作结束后,仝晓琳编制了项目部的钻具管理细则,规范六项基础报表,跟踪钻具的使用情况,保证了在井使用钻具的完好状态。
在创新钻研中担当青春责任
创新是创效最强劲的推手,作为项目部唯一的女工程师,仝晓琳把女同志细心的特点无限放大,让一个个好点子变成了金豆子。
仝晓琳负责整个项目部的成本分析。一次,在整理数据时,她发现单流阀更换频率远远高于油区内,通过与试压操作的师傅沟通交流,得知操作工序、作业流程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他们从单流阀的工作原理入手,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最终将焦点集中到了水质上。原来,是因为新疆的地下水腐蚀性大,易结垢,很容易磨损单流阀内部的精密部件。怎么办?如何清除地下水的杂质呢?一次讨论中,仝晓琳想到了锅炉的原理,只要将地下水蒸馏为纯净水不就成了!为此,他们申请了一台蒸馏水设备,只花费两千多元就解决了问题。那一年,项目部试压使用蒸馏水装置后,减少了24只单流阀的损耗,节约了4万元的成本支出。
项目部的员工不多,大家工作、吃饭基本都在一块。一次,在食堂吃饭时,仝晓琳听到几个老师傅说:“这连着换了两口井的闸板,胳膊酸的碗都拿不稳了。”因为井口无法使用吊装设备,所以现场更换闸板时需要人工抬,只有不停调整位置,才能将闸板就位,一副闸板几百斤,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仝晓琳将研制闸板吊装工具作为重点攻关课题。开始的时候,她的思路是采用吊笼的原理,利用防喷器缸头作为支点。仝晓琳把想法一说,就被领导训了一顿,“这缸头能做支点吗?井控管理细则白学了!老师傅们也半开玩笑地说,小仝啊,我们也干习惯了,你别白费劲了。回到宿舍,仝晓琳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心里别提多委屈了。仝晓琳给自己鼓气,自己考虑不周,以后注意就是了。于是,仝晓琳一遍遍模拟现场,最终采用了滑轮的原理,完成了设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实践磨炼中绽放青春年华
项目部人少活多,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仝晓琳发现探伤人员不足,主动要求参加超声波和磁粉探伤学习,取得证书后,她期待有一天能够在井场大显身手。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30508、30509队工程师同时打电话要求全井探伤。当时,家里只剩下一组探伤人员,其余的都在几百公里以外的井队服务。这可怎么办?每个井队都是工程公司的创效单元,在全面扭亏脱困的攻坚战中,谁也不敢有丝毫地放松。对于管具人来说,提高钻井队的创效能力就是我们的使命。
宿舍外,大家的议论声把仝晓琳从睡梦中惊醒,仝晓琳赶紧爬起来,穿上工服,跑出宿舍,对着师傅们说:“我有证,你们把我忘了!领导上下打量了我一遍:“这次探伤要通宵干,冬天这么冷,行吗?”“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于是,仝晓琳和师傅们全副武装,带上设备,兵分两路,按时到达了井队,钻具一根根地下,她在井口一根根地探,两个小时,四个小时,脚在工鞋里早已不听使唤,仿佛冻僵了,只觉得脚底板针扎一样地疼,但是为公司创效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直到圆满完成了这次探伤任务。
经营结算工作是创效的基本保障,为了弄清结算流程,更好地与甲方经营部门沟通,仝晓琳利用北疆每年冬休时间,自学并考取了会计资格证,“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她仔细研读了西北工区定额,结合项目部实际,制定了内部结算定额,一次次地去跟甲方谈判,提高了项目部的结算效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2018年10月,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管具六队成立,在三十而立的年纪,仝晓琳的人生又面临新的选择,但是,她依然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北疆。
曾经,有同事问她,晓琳,你这三年在外部,后悔不?说实话,有过后悔,每次休假,看到父母斑白的双鬓,仝晓琳都心有不忍。每次返程,看到孩子拽着衣角的小手,仝晓琳心底一软,真想留下来再也不走了。但是,人生有舍有得,有付出有收获。转岗的一千多个日夜里,她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留下过思乡的泪水。在北疆这片沙海中,仝晓琳个人得到了成长和锻炼,组织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先后被评为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十佳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这些让仝晓琳更加坚定了扎根北疆的决心。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青春岁月,而青春犹如一片彩虹,在生命历程中稍纵即逝。仝晓琳愿意让自己的青春在北疆焕发出炫彩,她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转岗做出诠释,她愿意为公司实现全面扭亏脱困绽放芳华!
(胜利油田 郝玉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