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处走出“蓝领精英”——记西安铁路局梁青
安康工务段营镇工区承担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工长梁青,年仅四十岁,便被破格聘用为高级技师,还享受到国务院青年技能人才特殊津贴2万元,成为一名享誉全路的“蓝领精英”,他日常工作中的几句口头禅在全段年轻人当中广为流传。
“既然要干就要整出个样来,让大家瞧瞧”。
1984年,梁青进入安康工务段高店铺线路工区从事线路维修工作。那是襄渝线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是河的四等小站,当一群年轻人看到工友们每天都穿着沾满污渍的衣服,抡着笨重的洋镐,从事着重复而枯燥的体力活,现实和梦想差距给了新工们当头一棒。面对这一切,梁青也很迷茫,但性格中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让他觉得不能轻易放弃。于是,他从学好每一条规章、掌握每一项技能、拧紧每一颗螺丝开始,积极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许多个夜晚,在别人花前月下约会,或举杯邀明月的畅饮之际,他抱着专业书本认真学习,宿舍里的那盏灯,灭的最晚、亮的最早。许多个周末,在别人休闲娱乐,享受着假期生活之时,他正在线路上熟悉着每一处病害,记录着现场的点点滴滴。伴随着同龄人的不理解和嘲笑,他干出了样,由一名学员到班组骨干,并迅速成为当时全段最年轻的工班长。
“其实养护铁路的活并不能仅靠体力,更需要不断的思考”。
有一次,梁青和往常一样履行着每旬一次的“三折”检查职责,检查结果设备一切正常。可就在那天晚上,当班巡道工紧急汇报,青岔至营镇间钢轨夹板折断,已采取临时鼓包夹板加固处理。他立即赶赴现场,一整夜都蹲守在钢轨旁观察着病害变化,深刻检讨白天检查情况。
那一段时间,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时刻记录着线路的每一处变化。他发现,钢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于是,经过多次实践,他总结出“雨后观察法、温变观察法、勤细观察法”线路设备“三折”检查法,伤损零配件病害检查准确率明显提高。
面对秦岭隧道整体道床路基伸缩缝开裂,造成路基下沉的情况,梁青带领工区职工用水泥灌浆,效果不明显。于是,他每天观察,定期整理实验结果,经过反复对比,采取环氧树脂修补法进行了修补,及时解决了疑难问题,提高了工区线路维修质量。
“不懈怠,肯吃苦,办法就比困难多”。
对于线路设备的很多“疑难杂症”, 梁青总是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参与西安铁路局组织的襄渝线K262公里狗磨湾隧道内道改扩建工程中,面对老式岔心串动的问题,很多技术人员都觉得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梁青没有放过这个疑难问题,而是仔细研究,查找病根,成功研发了道岔定位装置,解决了老式岔心串动的问题。这一做法在全局工务系统被推广应用,为铁路安全运输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管内部分桥梁摆动大、曲线地段横向稳定性差、轨距方向难以保持等病害,梁青还率先推广实施增设横向稳定装置,将钢轨固定在桥梁托架根部,增强了曲线横向稳定性,解决了线路方向变化大,难以保持的难题,提高了线路设备质量。
由于秦岭隧内列车运行速度快,车轮与钢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导致线路形成了严重病害。梁青暗暗下定决心,彻底根治设备顽症。白天,他调查现场情况,详细记录每一处病害;夜间,查阅专业书籍,对照技术资料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整改方案。梁青综合起、拨、改、垫等技术,合理处理线路几何尺寸、高低水平问题,提高了列车平稳性和舒适度。同时,采取隧道内线路顶固法,根治了因隧道漏水引起的线路线型变化、轨距不良、钢轨侧磨等病害,有效控制了线路框架结构。经过不断努力,工区连续三年轨检车动态检查7项指标平均缺点分始终保持为零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勤奋好学、苦于钻研的不懈努力,梁青获得了全路技术能手、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陕西省技术状元、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光荣称号。2009年2月,他又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一次性享受2万元,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人才。
来源:西部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