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 就为生命提纯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何银基最近,我们这些军队百万裁军以前在同一座办公大楼里工作的战友搞了一次聚会。三四十年后再相聚,大家都是皓首苍颜的老年人了,当年年纪稍大的,现在都八十多岁了。几个人见了我就说,你就是当年的小何吧?一晃也变成老人了,我说,别说我了,就是当年给我们打字的十几岁小姑娘,现在都当了奶奶了。有人问我,现在干什么啦,我说,还能干什么,看日出日落过日子呗。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随着年岁的逐步增大,确实不能再干什么了,养生固然重要,可以保养和激活人体的自然生理和机能,但更重要的是给生命提纯。记得有人说过,人到老的时候,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把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便得舍弃;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外,一物也留不得。这样才能路越长越长,身越走越轻,心越走越静。是的,人如果是时光的产品,就应该在时光的熔炉里越炼越纯,成为一个更纯粹、更质朴的人。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我们似乎谁都不能免俗,都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难免沾染了许多灰尘和污垢,生命里也渗进了许多的杂质。故而六根难净,面对无处不在的诱惑,常常欲火撺掇,剪不断,理还乱。在喧嚣浮华中,常常为名利而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于钩心斗角间碰得头破血流。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的荷载变得更加沉重,精神变得越发空虚,思想变得异常浮躁。一边是优裕的物质生活,一边是精神上的焦虑,这种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的失衡,成了我们通往幸福道路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生命就像一个容器,烦恼和惶恐多了,欢乐和勇气就少了;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和轻松就少了,生命里的杂质太多,就变得脆弱而无韧性。
庄子说:活水长流必“纯粹而不杂”,“水之性,不杂则清”。一千六百年前的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曾经在仕宦道路上跋涉了十三年,几番进出官场发现,江湖险恶,人心叵测,经过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解印辞官,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同仕途决裂,过起终身隐居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在隐居中写下的这首诗,表达他于“纯粹而不杂”的环境中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我们没能学陶渊明挂冠而去,回归田园;也无法学他找一个地方躬耕度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但可以学他“心远地自偏”。我们需要不断地舍弃各种欲望,不断地净化心界,让心灵不断地回归生命的本真,让灵魂不断趋向超然,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自由、恬淡、空灵的精神至境。不为杂念所左右,不为俗务所干扰,不为纷乱的外界所迷惑。尽管外面的世界喧嚣浮躁,但并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着自我,在无常的生活中执一颗平常心,独行其道,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在无限的时空中接受美好和希望;尽管外面的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但始终坚守着一份美丽,不失去自己的个性以及做人的原则,心如止水,毫无旁骛,哪怕金山银山在前也不为之心动,让生命的活水如一股清泉流向清幽的时间深处。
老了,就要为生命提纯,不断提高生命的纯度和成色,让心灵之火燃烧得更持久,让理想之火燃烧得旺盛,这是在生命里程里的一种修行。尽管物质上有所欠缺,尽管生活上有诸多不如意,但我们认真地活过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