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芳:洒向油井都是爱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9-05/29/20190529084320513234048.jpg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9-05/29/20190529084327180390371.jpg
为缩短更换油井盘根时间,单芳(左三)与员工一起研究革新方案。 (吴木水 摄)
在一线采油岗位上工作12年,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破格晋级成为采油高级技师;
管理的区块已开发了40多年,然而120口油井中,有40多口成为免修期在2100天以上的长寿井;
全站120名员工,哪名员工有个头疼脑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员工团结得像一家人……
一事一物,皆用心以待。尽管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今年38岁的单芳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和坚韧,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胜利油田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多学知识才能多采油
2007年,河口采油厂职工食堂面点班解散,26岁的单芳由一名面点工转岗到原采油三矿一队8号计量站,成为了一名采油工。
那时,量油、测气、巡井、巡线是采油工的主要工作,重复单调。单芳记得,第一次跟师傅上井取样时,她觉得很简单,打开闸门便取。师傅立即制止,向她讲解了先放死油、在抽油机上冲程时分3次取完等6个要点。师傅说:“这些活儿,看似简单,要想干好,很有学问。”
师傅的话深深地印刻在了单芳心里。她暗暗给自己鼓劲,活是人干的,师傅能行,自己也一定行。她踊跃参加单位组织的“导师带徒”活动,还报考了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函授班。平时,更是从点滴处积累。上井时,从不怕麻烦,师傅教的“一招一式”,她做得丝丝入扣;工作间隙,她悄悄躲到一边捧起业务书;回到家中,她还要整理一天的收获体会。
当时,丈夫在钻井队工作,很少回家,孩子才2岁多,白天婆婆照看,单芳下班后再接到自己身边。为不耽搁学习,她就把孩子安顿在一边,给她一本小人书。就这样,孩子看小人书,她看专业书,常常到夜深人静。有一次,由于白天太劳累,她看着看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妈妈,妈妈”,孩子的哭叫声把她惊醒,她看到孩子惊恐不安,像是被吓着了,赶紧把孩子揽在怀里……
靠着这股劲儿,转岗不长时间,她对《采油工》上下册做到了张口即来、百问不倒。2010年,单芳报名参加采油厂职业技能竞赛,初次登上这样级别的赛场,她心里真是没底。可是,她一出手就成了高手,摘得了冠军。“单芳平时工作就是按照比赛的标准规范去干的,得名次不意外。”师傅隋爱妮最了解单芳。
2010年10月,单芳担任了采油厂原采油三矿一队5号计量站女子班长。5号计量站是1972年成立的老站,也是一个功勋站,先后4次获石油工业部学大庆先进班组等荣誉。当时,同事们都担心她干不好。这个站有26口油水井,分散在方圆5公里,设备管网老化,特别是站上5名姐妹都是新员工,工作时间短、经验少。面对挑战,单芳觉得,只要把学习的劲头用在工作上,没啥困难克服不了。
工作中,单芳坚持学在前、干在前。2012年,单芳的丈夫面部、手部不幸烧伤,生活一时不能自理。而此时,计量站正在进行流程改造,人手紧张。为不影响工作,也不让婆婆和孩子担心,单芳谁也没说,坚持正常上班。每天早上,早早地做好饭,伺候丈夫吃完后,再把孩子叫醒,送到幼儿园。晚上,等孩子睡着了,才把丈夫从小卧室里扶出来喂饭、擦药。整整一个月,单芳硬是咬牙挺了过来。2016年,单位拍摄微电影《守护》,讲述了单芳照顾受伤老公的故事。亲朋好友看到后,才知道单芳的丈夫受伤,才回忆起单芳那段时间比平时显得疲惫一些,消瘦了一些。
单芳还自创“人人过关”练兵法,配发学习袋,带着大家理论知识天天背;把比赛的标准、规范用在工作上,变井场为赛场。5姐妹比着学、比着干,管井水平不断提高,老站展现新容颜,先后获采油厂十大品牌班组、油田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如今,5名姐妹也全都成为采油技师。
2013年,单芳考取采油高级技师。她用5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需要14年走过的路。回顾来时路,单芳感慨道:“干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如果有,脚踏实地、持续奋斗就是最大的捷径。”
在单芳的影响下,丈夫2011年考取了钻井技师,女儿则在《妈妈,我为你骄傲》的作文中这样写到:“从我记事起,你有空就拿着书本看,我也跟着看你买给我的书,这就成了一种习惯。”
2014年担任原采油一队副指导员后,单芳推广自创的“人人过关”学习法,组织全队员工学新思想、新知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成为全队员工的习惯。现在注采403站(原采油一队)有采油技师22人,高级工比例达90%,位居全厂之首。
油井是有温度的,你为它尽力,它为你增效
单芳转岗后,李雪花就成了她的同事。在李雪花眼里,单芳爱较真,像是有“强迫症”。
刚担任5号计量站班长那年,由于建站时间长,管线和设备老化严重,计量间里部分管线的防腐漆也已爆皮甚至脱落。
有的员工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刷一层漆,单芳坚决不同意。她认为,现在费点事,将来就省事;如今图省事,日后事摞事。她和姐妹们将管线上防腐漆一点点清理掉,再一点点刷上新漆,整整干了两个月时间。“闸门连接处的缝隙都按照标准整齐地刷上了漆。”李雪花说,当时有点不理解,可是很多年了,我们刷的漆还好好的。
2016年,单芳担任了注采403站站长。这个站年产量15万吨,占全管理区的三分之二。但管理的区块有低渗透,也有高渗透;有的井含蜡高、油稠,管理难度大。
作为离油水井最近的人,单芳深知,油井是有温度的,你为他尽力,他为你增效。单芳带领员工高标准地完成每一项操作,认真履行好每一项职责,把“严细实”的要求融入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人尽力井增效。
站上有30多口井液量高,套压变化大,如不及时放套,容易发生气锁,造成油井不出油。单芳和班子成员经过分析对比,摸清了这些井的放套周期,制定时间表,为每口井焊接密闭放套流程,接入单井管线,实现套管气回收利用。“套压怎么放也有诀窍,闸门一下子开大了,能省时间,但冲击力大,会造成管线穿孔,缩短管线寿命,必须小心慢放。”在单芳的带领下,慢放套压成为员工的习惯。
2017年,随着两化融合,量油、测气等大量重复性工作实现了智能化。有了信息化的帮助,油水井该怎么管?单芳与班子成员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全力推进以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岗位、标准化操作为内容的“三标”管理,提出了“人人都尽责、井井都长寿”的理念,引导员工注重工况优化、参与创新管理。 结合注采站技师多的实际,单芳倡导成立“新起点创新工作室”。“管好油井没终点,每天都是新起点。”对工作室名字的寓意,单芳这样解释。目前,工作室已研发了30多项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70余条,解决生产难题200余次。
其实,在单芳看来,成立工作室,不仅要让技师传授业务技能、攻关生产难题,更要传承职业操守,让工匠精神、“严细实”的作风在站上开花结果。
抽油机换皮带是采油工常干的活儿,能不能做到严丝合缝,是影响皮带使用寿命的关键。按照规范,换皮带位置上要“四点一线”、松紧度上用手掌下压2~3毫米为合格。有时,有的员工图省事,习惯于用眼睛判断、用手掌感觉。单芳和技师们总结出了“紧、看、摁、调、量”的换皮带“五字诀”,并且每次都带着一把直尺,1毫米误差都不允许。这样做,虽然每次比目测多用2分钟左右,但抽油机皮带的寿命平均延长了200多天。如今,带着直尺换皮带,已成为员工的习惯。仅此一项节约皮带费用近10万元/年,有效开井时间增加了60小时,相当于全站增产16吨。
人勤井不懒,井勤多创效。同事们发现,时时处处按照标准规范工作,活不是越干越累、越干越多,反而是越干越少。目前,403站120多口油井中,有42口平均免修期达到2100天,成为胜利油田长寿井示范单元。
用真心对待身边人,就会聚起爱的力量
女儿曾在作文中写道,“奶奶腿脚不好,每次骑自行车带着我都很费劲。有一次为了躲一辆车,还摔倒了。我和奶奶都摔倒在地上,奶奶还不让我告诉你。”看着女儿的作文,单芳潸然泪下。
女儿从小到大,单芳带的很少。每逢休息日,女儿总会期盼妈妈能够完整地陪自己一天,可是单芳却常常难以做到。有一个周六,单芳在家休息,原本准备去上辅导班的女儿突然说:“不去了。”后来,女儿递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你好不容易在家休息一天,我就是想和您在家多待会儿。看着纸条,单芳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对自己的家,单芳有满满的幸福。由于工作忙,家里的一切,婆婆和小姑子几乎全包了。婆婆常对她说,你安心上班,不要挂心家里。
家人的理解支持,让单芳常常感到一身轻松。在站上,她全身心投入;在家里,她想着法弥补自己的亏欠。
婆婆住在五楼,上上下下不方便。单芳贷款给婆婆换了一套带电梯的楼房。那时候,单芳自己还住着50平方米的房子。遇到小姑子回来,单芳总是亲自下厨,做她喜欢吃的饭菜。提到单芳,她的小姑子总是夸不停。
女工王俊芳说,不只是对家人,对朋友、对员工,单芳从来都是怀揣着一颗善心。2018年,单芳担任了注采403站的党支部书记。她把谈心作为一种有效方法,及时了解员工的大事小情。员工子女要高考,她就主动给员工调换可以倒班的岗位,让员工有精力照顾孩子;员工家人生病住院,她第一时间前去探望……
注采403站站长赵晓龙说,员工都很信任单芳,高兴事一块分享,烦心事一块解决,困难事一块想办法。一天晚上,单芳值夜班,一名女工向她哭诉。原来,这名女工两口子因脾气、性格不和,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几乎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单芳边听边安慰,第二天,没顾上休息,又找到女工丈夫的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得知她丈夫在单位表现很好。心里有数后,她又找来这名女工,掰着指头说她丈夫的优点,不但说得该女工很宽心,还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使这个家庭回归了平静。
“真诚地让每个人受到尊重、得到信任,就会聚起爱的力量,同心奋斗。”单芳始终用一颗真心对待身边人。
近两年,站上的员工陆续走出去闯市场。怎样稳定队伍,成为单芳的工作重点。一天,单芳接到一个外闯项目负责人的电话:“你们的员工小程不好好干活,光添乱,你们换个人来吧。”“不可能,程哥不是这样的人。我了解一下情况后再给您回电话。”单芳紧接着把电话打给了这名员工,“对不起单书记,您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您这样信任我,我不该骗您,我一定好好干!”原来这名员工不太适应该项目的节奏,想回来,又不好说,就编了个理由让项目负责人给单芳打电话。
信任产生神奇的力量。2018年,注采403站有53名员工外闯市场,整个队伍保持和谐稳定;全站超产3000多吨,实现“扭亏为赢”。(朱向前 王东奇 苏惠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