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手绢的温暖
文\浙江石油金小盼“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烟雨迷蒙的午后,孩子们在客厅里正玩着你追我赶的游戏,听到电视里传出的儿歌声,小团子一脸好奇地问道:“妈妈,你看你看,动画里小朋友为什么要把布的手帕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妈妈笑了:“那是丢手帕的游戏哦。”我倒是忘了,现如今的孩子已经很少玩这样的游戏了。
现下的孩子们用的多是绵软的纸巾,用完就扔掉,方便、卫生,不像我们当初,用的都是手帕,脏了洗洗再用。无形中让我感慨万千,既高兴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也感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不只是一跃千里的迈进,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种细枝末节。
手帕也叫手绢,其带给我的不仅是眷恋还有埋在心底深处的那一抹温暖。小时候,可以说手帕不离身,也因为一条手帕而得了个小名——小手帕。那是在我刚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身体娇弱的我由爷奶、姑姑几个大人“浩浩荡荡”地领进教室,那时的我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帕开始擦桌子,看的小朋友们一愣一愣。那时的我很不合群,往往都是一个人,冷静地看着蹲在地上玩的小朋友,当时的我是不屑于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想必小朋友们也不习惯和我一起玩吧。放学后,我匆匆收拾东西回家的时候,发现带的手绢不见了,彼时的我知道是被别的小朋友藏起来了,委屈的我默默背着书包回家,产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不曾想,我刚回到家不久,我的同桌,一个爱笑的小女孩,不期然地出现在我家,笑眯眯地看着我,带来了我不见的手绢,我欢喜地接过手绢,同时也接过了一条名为友谊的橄榄枝。此后,同桌成了我第一个闺蜜,直到如今。
手绢在以前是极其寻常的物件,它的用途,“雅”“俗”共存。手绢在古代的时候,一开始很可能大多数只流行于贵族间,在那大家闺秀手中的手绢,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不付雷同,是属于极雅之物。现如今,经常能在戏剧中看到古时青年男女有的还在上面题诗、作画,作为传情定情的信物,曾经看过一出以《香罗帕》为名的黄梅戏;而在东北的“二人转”中,有一个精彩的表演——“旋手帕”,让人不禁感叹其技艺的精湛。
而它的 “俗”,便是它的实用功能。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用来擦手、擦脸的物件而已。在上初中前,手帕从不离我身,母亲总会给我的口袋放一方小手帕,直到初中住校后,不方便清洗,不得已用纸巾替代。前两天,收到女儿即将入园的幼儿园发来的信息:“给您的宝贝准备两方手帕随身携带……”对于这个要求,我是举双手支持,即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又环保,何乐而不为。
手帕如今已被各种各样的纸巾悄然取代,手帕也越来越低调,但我觉得这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我总认为有些习惯是应该坚持的,譬如在培养孩子方面,我依旧坚持认为培养适当的良好习惯和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只因那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更是一种温暖的延续。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来访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