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yst 发表于 2019-7-21 20:53:23

蒲松龄与青云寺

蒲松龄与青云寺 闫盛霆 吕明慧  盛夏,慕名来到久负盛名的青云寺。绿树掩映下青云寺,透着古朴与绿意。行走其中,探寻着当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青云寺的踪迹。
  青云寺位于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槲林村北里许,建于明正统年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寺院地处盘山南麓中段,三面环山,因势起屋,上依绝壁,下临深涧,飞檐雕甍,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若隐若现,犹如仙境,被誉为淄川县二十四景之首。300多年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与青云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多次到青云寺游山观景,拜山会友,读书赏景著书立说,题诗留文,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相传,青云寺天王殿匾额上“青云寺”三个字,即为蒲松龄所书,虽经几个世纪,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件事。说蒲松龄每次科举考试前,都寄宿青云寺一段时间,一边准备科考的时艺文章,一边创作整理聊斋故事。还说他之所以在这里读书备考,更是看中了青云寺的优雅环境和青云寺的名字的吉意,希望在此读书,沾些吉祥之气,能够平步青云,仕途通达的愿望。事实上青云寺确实具备读书的条件,据《淄川县志》记载:“(僧)园明,於西南山中创建青云寺者也。寺初名上泉庵。正统中,僧人净明结茅於此,舍身以为浮屠,开山为田,自耕而食。有徒曰道通,再传曰德山,皆苦身修行,垦田渐广,三传至园明,於正德六年出家,不数年遂成大刹。又於中建精舍数间,招名流读书其内,百余年来,文人墨士碑版题咏之盛,一时称最,至今述邑中名胜,以青云寺为称首焉。”可见青云寺在明代中期就有读书人在此修习课艺文章。清顺治初年,淄川名士赵金人曾在青云寺设馆授徒,学子们慕名云集,大多学有所成。如孙蕙、邱希潜、韩允义等。康熙三年(1664),蒲松龄在淄城李希梅(名尧臣)家读书时,赵金人也是他的课艺先生,大概蒲松龄在这里读书,就是希望青云寺也给自己带来好运,像孙蕙一样能够金榜题名。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蒲松龄同窗、诗友李希梅在青云寺苦读,准备参加这一年的乡试。这年闰三月初一,客居岭子镇沈家村的蒲松龄来看望李希梅,夜宿青云寺,茶酒叙旧,并作《闰月朔日,青云寺访李希梅》一诗,诗云:“诸峰委折碧层层,春日林泉物色增。山静桃花幽入骨,谷深溪柳淡如僧。崩崖苍翠云霞满,禅院荒凉鬼物凭。遥忆故人丘壑里,半窗风雨夜挑灯。”诗之大意为,青云寺周围的各个山峰,曲曲折折,碧绿层层,春日的林木山泉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静寂的山中,桃花遍野,幽香入骨。深谷中溪流淙淙,柳丝轻拂,淡定如僧。坍塌的悬崖上苍松翠柏,傍晚的云霞布满了天空,青云寺已是人去院空,疑有鬼怪出现。回忆好友在幽僻深山里,还在雨夜挑灯夜读。诗的三联“崩崖苍翠云霞满,禅院荒凉鬼物凭。”或许是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科考历程的艰辛,借用杜甫《营屋》中的诗句“甚疑鬼物凭,不顾翦伐残。”希望通过翦伐“眼前的障碍”,科举之路能够通达顺畅。诗末两句叙述了好友李希梅在青云寺挑灯苦读的情景。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春天,李尧臣、张笃庆游览青云寺,李希梅在青云寺让书僮到西铺毕家给蒲松龄送信,说张笃庆也已到青云寺,希望来此相聚。蒲松龄接到信后,向馆东毕家说明缘由,带上书僮,骑着小毛驴奔青云寺而来。刚刚翻越盘山顶,便见深山幽谷中僧舍俨然,虽是故地重游,不免触景生情,随口吟出:“深山春日客重来,尘世衣冠动鸟猜。过岭尚愁僧舍远,入门方见寺门开。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这便是著名的《重游青云寺》诗。其中“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将青云寺鸟语花香、树木叠翠风景描写的自然贴切、淋漓尽致。醉心于青云寺的美景,蒲松龄“一回登眺一徘徊”。抬头远望,已是行至寺前,只见李希梅、张笃庆(字历友)二人已在迎仙桥边等待,三位好友久别重逢,互道思念之情,然后去寺中品茶。
  相传,这次蒲松龄来青云寺会友,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据说,这次好友见面,要说的话自然比较多,言谈中,蒲松龄想起以前在寺中的快乐时光,以及青壮年时的理想,联想到自己目下科举的失败,不免有些悲凉。夜虽已深,然三人却无睡意。此时,忽听酣睡中的书僮梦语道:“先生快来救我!”李尧臣忙将书童推醒,说道:“别怕,我在这里呢。”小书僮惊恐地说:“先生,我梦见恶狼把我爹娘咬死了,还扑上来咬我呢!”李尧臣宽慰道:“这里是佛门净地,哪来的恶狼?”张笃庆沉吟说:“官虎而吏狼,到处可见。”蒲松龄若有所思地说:“历友兄,你何不画几只恶狼出来,我据此写一篇《梦狼》故事?”张笃庆欣然应允,当即磨墨挥毫一连画了几只形态各异的狼。书僮点头笑道:“太像我梦中的凶狼了!”蒲先生笑道:“画狼不凶必是狗,亏了你做了这个恶梦,可使我笔下生辉矣!”说完,挥笔写成《梦狼》篇,张笃庆、李尧臣传阅过后,欣然相视而笑。
  康熙四十年,青云寺天王、祖师二殿修缮完毕,蒲松龄亲笔撰写了《青云寺重修二殿记》碑文,文曰:“青云寺,淄之奥区也。萦青绕白,幽入仙源;天小云深,画成方幅。蜡履芒屐之侣,常携茶灶而来;担簦负笈之人,辄泱毡车而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之谓矣。数年来,祖师、天王两殿,椽蠹瓦缺,樵牧增悲;鼠窜狐栖,山光减色。丘子伯兴,孙子景贤,慨然倡善;且喜香花信士,共倾盆斗之诚;锦绣才人,不忘江山之助。遂使西林香谷,披妙鬟之风云;云鹫龙鱼,睹琉璃之宫阙。金容满月,雅欲开颜,碧嶂流霞,居然展笑,非祗园之盛事,山灵之功臣与?是不可以不记。”碑文开言描述了青云寺的地理位置,接下来描述了青云寺的自然景色之美和人来车往的景象,后述天王、祖师二殿重修经过。碑文短小、洗练、优美。特别是“萦青绕白,幽入仙源,天小云深,画成方幅。”寥寥数语,将青云寺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形象贴切,惟妙惟肖。《青云寺重修二殿记》石碑,收存于蒲松龄纪念馆,成为研究蒲松龄和青云寺的珍贵文物。20世纪90年代,青云寺重修后,人们依原样重新刻制石碑一通,现立于院西后门外。  
  对于僧侣来说,青云寺自是修持者的洞天福地,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对于读书来说,青云寺自是清幽的好去处,但绝不是人人“平步青云”的阶梯,饱读诗书,满腹才华的蒲松龄并未延续孙蕙等人在仕途上的通达,每次参加乡试都是铩羽而归。但青云寺的灵气,让蒲松龄文思开阔,成就了许多的传世之作。《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试问世间官员何其多,青史留名有几人?或许蒲松龄就是天降大任之人,他生来就是为创作《聊斋志异》的,所以中国的文学宝库因他而变得更加靓丽多彩。如今青云寺不再是“禅院荒凉鬼物凭”的惨淡景象,而是“鸣钟香鼎绕红尘”的旅游胜地,青云寺虽因景而胜,但更多的却是因文而名,这足以告慰蒲松龄在天之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蒲松龄与青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