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藏剪纸
文\浙江石油 吴琳琳青石板在清幽的小巷里延伸,白墙上留下的斑驳,仿佛刀刻在纸上的纹路。木质的窗棂刻上了时光的印记,如若一个古色古香的橱窗,红彤彤的剪纸陈列其中,成了白墙黛瓦的村庄中雀跃的色彩。
一抹中国红,点亮了着一方水墨画般的天地;一张剪纸,承载了世世代代对生活的期望。纸尖泛着一抹新纸的白,好似红梅沾上了雪,定格在窗棂中,成了一幅朴素而精致的画卷。
一张剪纸,惊艳了时光。
镂空的剪纸剪碎了小巷里的光,在陈旧的木地板上印出影子,追着光漫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在一张平平凡凡的红纸上游走,纸屑纷飞,阳光在老艺人手中倾泻,那是剪纸文化的流光溢彩。剪纸起源于盛唐之时,一剪数百年,刀在指间翻转,纸在手中变幻,历史的浮浮沉沉在剪纸中演绎。历史长河漫漫,它惊艳了古今中外的无数人,成为文化的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寻千年古巷,万年故土,剪纸伴它而生,它伴剪纸而生。纵使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剪纸的艺术从未改变。它是时间的使者,伴随光阴流转,一张剪纸褪了红,泛了黄,盖上了时间的邮戳。一张剪纸见证的是时光的流逝,又在不经意间惊艳了时光。
一张剪纸,温柔了岁月。
纸与刀交集的声音,是一位母亲对于游子的期盼,是一位妻子对于丈夫的等待,是深闺里女子的一腔愁肠,是家家户户对于未来的满心期望。每一刀,都写尽了眉间的情感,诉尽了心底的声音。“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这是剪纸对于战乱中颠沛流离之人去往心灵的慰藉,它已经成为植根于人们心中的信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独在异乡为异客,佳节来临,心中对家乡的思念被一张剪纸勾起,也只得叹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把刀,承载了从古至今无数人说不出的情愁,一张纸,写尽了岁月的温柔。
一把刀,一张纸,注入的是无限温暖的情感。小小的窗户框不住剪纸中的柔情,龙凤呈祥,双喜临门,一家人团圆的喜庆,所有人对未来的期盼,全部蕴含在一张小小的剪纸之中。“前堂后堂罗袖人,南窗北窗花发春”,门窗上贴上了剪纸,满心的祈盼就爬上了窗,在窗头向未来张望。一张红纸将温暖铺进心房,一把剪刀把情感栽入岁月,一张剪纸,温柔了岁月。
光阴在纸与刀的交集间溜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剪纸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剪出一方世界的艺术,只能在深巷之中找到归宿,静静地藏匿于深巷之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不与都市里的喧嚣相撞。
一张纸蒙了尘,一把刀落了灰。孤独是剪纸人,红红火火在指间绽放,却改变不了剪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韶华以逝,镜中的容颜已然苍老,又有谁能持起这把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的刀?又或许,它只能成为弥散在小巷深处的记忆……
纸与刀的碰撞,不禁落了几分孤独与无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