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书的小事
文\江汉油田刘文娟爱静且宅的我,在寥寥可数的几个乐趣当中,阅读是其中一项,只是读的时候不求甚解,就图个读的愉快,记忆中似乎没什么太值得说的。今天想起的那些小事,书是媒介,也是指引,沿着那一本本书的轨迹,源头最终流向我的儿子。其实,我想起的,是关于亲爱的儿子看书二三事。
小人书曾是我童年的好伙伴,到了儿子这里,绘本成了儿童阅读的主流,儿子看书,最初也从绘本开始。和小人书相比,绘本题材更多元,色彩更柔和,语言更亲和,再和日常生活两两对照,神奇精妙的绘本世界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儿子的注意。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粉嘟嘟、话还说不利索的小孩儿,一本又一本的绘本拖过来,指着书皮要求念。惭愧的是,那时的我只觉不够睡,遇到中午或晚上,念着念着我的生物钟就开始起作用,常常点头如捣蒜一般打起瞌睡来。念书,居然变成了我的催眠利器。到后来,只要一发现我的声音低迷,儿子就会问:“妈妈,你困了吗?”用他软软的童音央求我别睡,好再念几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儿子喜欢重复读书,虽然知道这是孩子的特性,但一本书读了上百遍,听的人不烦,读的人却多少觉得无趣。无聊之余,和儿子玩起了我读上一句,他接下一句的游戏,虽然还不识字,听得多了,他居然也能煞有其事的假装读下来。后来,并不是总有时间给他念书,他就自己抱本书像模像样的看,最初我以为他在看图,有时候突然听他念出声,才惊喜地发现小孩儿真认识了一些字。
识字之后,儿子揪着我念书的日子渐渐减少,上学后,随着识字量的突飞猛涨,他的阅读范围也从绘本扩大到了纯文字,除了问问不认识的生字,也不再需要我念给他听。只是一旦拿书看起来,他那一双耳朵就自动关闭,若有事叫他,非要提气高声,才能把他从书中唤醒。假如进了书店,更是如鱼游入海洋,随地一坐,就能捧本书看个半天,除非是饿了,不然绝不主动说走。
古人看书净手焚香、正襟危坐,那一个仪式感叫郑重。儿子看书却是兴之所至、千姿百态,且看他缩成团窝在沙发上看,脚高高翘起靠在飘窗里看,趴在地上扭来扭去的看,藏头露尾的躲在桌子底下看,如果是坐着凳子,那么高难度的动作来了,就看凳子一腿着地,三腿悬空,那一腿还要前后摇晃,万一摔那么一下,爬起来拍拍接着看。
当我和儿子提起,在曾祖到爷爷奶奶那两辈人,其实识字不算普及。儿子很纳闷,为什么他们都不上学呢?我猜测原因可能大半是为生活所迫,没有上学的机会。可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努力和提倡,不识字成为遥远的过去,阅读作为生活的中风景,是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
儿子这一辈是幸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爱书的人不仅有书可读,阅读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身处书的海洋,儿子时常挑花了眼,却是最不喜欢儿子看电子书,觉得捧一册书的质感无可替代,有他喜欢的书,那就搜罗回家摆在案头随时可亲近。有时家中静谧,突然会响起儿子沉浸书中呵呵直乐的声音,听见了忍不住也会跟着笑起来。书中世界广,书中岁月长,有个爱阅读的孩子人生路上陪伴着,真是件赏心乐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