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已近桃花源
——朱家角古镇游记说到出游,我偏爱古镇。踏着青石板闻着不同地方的乡土气息像是自己多了个故乡。这次我的故乡是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
碧绿的河水托起微波,樵夫俯仰着身子摇摆着船桨,船儿从樵夫一般高的石桥拱洞中钻出徐徐而来,像个俏丽的清流之家小姐从后厅娇羞地走到前堂,又快速地穿行而过,让人还来不及欣赏精致的脸盘,就只剩余味。
河边的房子都是石木镶嵌结构的联排两层小阁楼,楼房随着小河弯曲着流淌着久远神秘的故事和缓慢悠闲的生活节奏。每间楼房第一层一边门通着河边,每家都各自砌个有天有地有活水的小墙庭院,没事时在院子里泡一壶古树红茶,清风拂面藤条椅上一坐就是半天。第一层的另外一边门通着人行小巷。一边繁华,一边清幽,一边踏着现实,一边攀着梦想。第二层的地板和窄长楼梯都是木板做的,踏上去吱吱呀呀响,像是一曲民乐,歌颂着当地人们生活的红火欢快。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河流两边是楼房,楼房被小巷和河流夹着,小巷又被楼房夹着,就这样相附相依形成了河景楼房和街景楼房。小巷窄的地方只够四五人并排齐行,小镇的中心地段巷子的两边楼房一楼都是小铺子,集中起来以便赶集。铺子里都是现做纯手工的小吃或者小玩意,有豌豆干、喷香小锅巴、油亮亮的扎肉、折曲的挂肠、甜香的粽子、热乎的豆腐脑,老银匠敲打着手圈、玻璃匠在火上翻转着五颜六色的玻璃棒,木匠手上的木头如同孙猴子可以三十六变。小巷转弯后是小饭馆聚集地,当地的河鲜还有菱角哪个店做起来都是一绝,赶集的时候大家人推着人前行,返回时只能摩肩擦踵原地打转,所以大家更珍惜每次采买的时机,因为过这个巷没这个店喽。
慕名走到当地的一家书吧,古朴的圆柱形木屋扎根在镇子最东方的河边。一层藏书分为两个半圆,一边是足以当文物的古书,另一边是还有塑封的新出版书,中间是茶几、蒲团、茶宠、紫砂倒把西施壶等茶艺工具足以慢慢把玩阅读。第一个古书架齐眉的高度就是镇史,据记载,建国以后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河畔源头的淀山湖水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数千年前镇人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窗户南北通透,阳光斜斜的透入几缕,时光在其间更迭着。书籍随自己的归属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古书有股夹杂灰尘气息的淡淡檀木香,新书在锋利的页面之间飘逸出油印味,一边是老派沉稳,一边是崭新锐利,不同的气息在阳光中混杂着飞舞,让安静的环境有了热闹的底子不至于孤单。
古书架边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在拥挤的书架间慢慢转身就像这古书一样,生怕手脚重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我马上收了手脚到另外一边,新书总是有种亟待闹腾的激情,有的全是油印的插画,甚至不能叫它为插画,要叫画册插文,就像儿童图书一样,十分钟看完便能开启另一本十分钟的新世界,古书的神秘和新书的奇妙交织起浓密的书网将到来的书虫们紧紧黏住“魂不附体”。
二楼以前是当地地主小姐的闺房,同样是东、西两间对称着,房间里有南边各自一个窗户,这个窗户是所住之人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方式。两间屋子中间是简朴的榻榻米,平时给姑娘用作女红来使。到了现在,二楼所有家居已全部搬走,或者是毁坏了,总之是空荡荡的。拆了靠河的墙支出一个河上露台。时光交错,以前闺房里的姑娘可曾想今天自己的家可以饱览整个小镇,只是拆了座墙而已。
选了巷尾离集市有点距离的名宿住下,小店老板非常热情,因为是自家房子改造的,今天只有我一个房客,到了傍晚就把钥匙交给我大摇大摆的走了。我放下背包看了看住处,民宿一楼是一家茶饮小吃为一体的小店基本不招揽生意,二楼被分割成两间不同风格的房间,我选择了靠巷子的这间,白天烟波袅袅人来人往,夜里安静的像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被子,都沉睡了。
已分不清自己是在梦里还是现实,只记得来到河边放花灯,这承载着热烈希望的花灯浮在河面上与倒影依靠成一朵朵并蒂莲花,又如一条发光的藤蔓往河下游生长着。未来在那边,我在这边。
作者:钟璐 15879966768
单位:国网萍乡供电公司
欣赏了
回 2楼(敬业心) 的帖子
谢谢鼓励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