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19-7-31 10:19:59

家的变化

父母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经历了困难的磨砺,生活让他们变得坚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让我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要有穿的就不错了,即使衣服上破了个小口,补了几次仍接着穿,不到非扔掉不可是舍不得丢弃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父母穿衣的真实写照。
父母常常在我们面前谈他们的小时候,说那时有碗米汤都能救一个人的命。那时的粮食极为稀罕,他们经常吃不饱肚子,有时半夜饿醒了喝瓢水又睡,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父母们想尽一切办法充饥,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几乎都吃过。
我小时候虽然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但吃得也并不丰盛和营养。农村一个月才有一次赶集日,每到这一天,我们总盼望着父母能买点肉、水果什么的回来解解馋。然而多数时候这样的愿望都会落空,因为父母手中的钱没有多余的,还得办更紧要的事,比如买种子、化肥、供我们读书什么的。我们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过年时能敞开了美美的吃上一顿肉。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城里人家的水果盘里摆满了水果,放在那没人动。我经常在心里想,这些人有新鲜的水果怎么都不吃呢。而现在,我的家里也时常摆满了水果没人吃。在家里,我们更是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只有想不到或自己做不出来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母住的是泥土堆砌的房子,房顶是草盖的,一遇下雨屋顶经常漏,墙壁的泥土也往下掉。冬天刮风冻得人透心凉。一家人挤在狭窄的房子里,只能算是居有其屋吧。改革开放后,父母通过艰苦奋斗让我们住上了新房,房顶也变成了瓦盖的,不担心下雨漏了。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了。就用公积金贷款和自己攒的钱,买了新楼房,并按自己喜好进行了装修。如今,我们一家三口住进了新楼房,有电梯,物业好,外出有保安帮忙看着家,住着舒适安全。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些是父母们那时的心里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父母那时候,洗衣物全是手搓,煮饭烧柴草。如果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得靠人传呼带信通知,耗时费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电磁炉、电饭煲、手机、小汽车渐次进入寻常百姓家,父母和我也跟中国大多数家庭一样,该有的都有了,我们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而今,我们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特别是扫码支付、共亨单车和网购的兴起,让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舒适。我的父母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不仅用上了手机,还能使用微信。
只有不停奋斗,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我们才能幸福。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我的小家也会越来越幸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