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风沙一天晴
文\西南石油工程公司 李社班六月初,我从塔河YD1-2H井辗转到顺北,顺北52A井马上要岩屑录井了,需要地质师。
半个多月来,录井进尺2500米,岩屑正副样装袋2100包共计49箱,收装百格盘11盘,相当于塔河两口侧钻井约三四个月的工作量。而这几乎全部是在风沙天气中完成的,“岁月静好”在这里是一种极度的奢侈。
顺北52A井,是西北油田分公司部署在顺北油气田5号构造带上的一口预探井。该井地处沙雅县境内,井场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气候条件恶劣,干燥少雨,属干旱沙漠气候,一年之中有3/4的时间在刮风沙。在沙漠里上井施工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叮叮——捞砂时间到了。采集工周良桂戴好安全帽、口罩和眼罩,走出仪器房,拿起捞砂盒向泥浆罐振动筛走去。老周掌握捞砂洗砂的动作要领,是一位熟练的采集工,他用最短的时间把岩屑洗干净端下来,倒在晒砂盒里。打得最快的时候一个白天要钻进200多米,按照设计2米捞1包岩屑,一个班下来要捞100多包砂子。
顺北52A井设计井深斜深8502米,垂深7946米,四开结构,工期235天。目前正在二开钻进,自2700米开始岩屑录井。由于钻速快、井眼直径大,需要开双泵大排量才能将地层岩屑携带返出。振动筛处的泥浆被震得四处飞溅。不一会儿,老周的工服、鞋子帽子上全都沾满了泥浆点子。刚好那天下了几滴零星小雨,雨滴夹裹着空气中的沙尘一起坠下来,落在老周身上,分不清哪是泥浆点子,哪是泥点子了。
前期录井钻速快,大家都比较忙。绘制完录井剖面图、做好岩屑描述,我得赶紧贴岩屑袋标签。岩屑正样是用透明塑料袋装,需要将制作好的标签贴在每一个岩屑袋的内侧左上方。岩屑副样是用白色长方形布袋装,需要用油性记号笔一个一个写清楚井名、第几包、录井间距、砂样底深是多少米,比较耗费时间。分队长周海忙完手头的活也帮着贴标签。贴完100个或写完100个就重新包起来或捆扎好,方便收砂时候取用。
岩屑场地上的晒砂盒只够晾晒260包岩屑,收砂成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收砂是一项集体活动,一般会选择下午风沙相对较小或者晚饭后的时间段进行,口罩、耳塞等防护用品是必备的。我先收装百格盘岩样以及薄片样,分队长周海收装岩屑正样,仪器师肖勇收装岩屑副样。收装百格盘相对较快,收完后紧接着就要对岩屑正副样进行封袋,要一包一包封好。正样袋用订书机封,副样布袋要收紧拉条捆扎。周良桂有时也过来帮忙。之后就是装箱,要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将岩屑依次装入岩屑箱内。正副样要分开装,正样1箱装50包,副样1箱装40包。装好之后,由两人一组将岩屑箱抬到库房外边的场地上,按顺序一箱箱码好,然后清理晒砂盒,打扫晒砂场地,周而复始,明天继续。
风沙天气,干活一定很难受了。那吃饭怎么办?
食堂把饭菜做好,盛在保温桶里,套上一层透明薄膜,再盖上盖,装到三轮车车兜里,由食堂师傅从生活区送到井场餐厅。井上职工排队依次盛饭。饭菜打好后,我们录井人员用塑料袋裹起来,或者用两个碗扣着端回来吃。
饭菜里会不会掺进砂子?
弥漫的沙尘四处飞散,多少会有一些吧。曾有人开玩笑,在新疆上班一年要吃掉“两块砖”……
在沙漠里工作感觉苦不苦、累不累?
苦不苦,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东南沿海”,相对于“朝九晚五”当然是要苦的多,可要是和石油前辈陈俊武当年“中午熬白菜、晚上白菜熬”的情形相比,就逊色许多了。再说,哪有不劳而获、一劳永逸的事情呢?也许这就是石油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吧。
九天风沙一天晴,听起来多么的不可思议。可是为了心中那一份“岁月静好”,为了更加美好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石油人加入顺北油气田的生产开发中去。也许这就是新一代石油人的担当和责任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