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9-8-2 20:45:11

伞的等待

    文\浙江石油金小盼

    雷声隆隆的午后,天边滚滚而来的黑云覆盖了片片蓝天白云,多日的高温后,终将迎来及时雨。果不其然,豆大的雨点如期而至。奔跑躲雨的行人、疾行而过的车流、悠闲撑伞漫步雨中的“游”人,汇成一幅繁忙街景图,而那不同花色、不同形状的朵朵保护“伞”成了最亮眼的存在。

    小时候, “伞”没有如今这么千变万化,只要能遮雨的就能叫作伞。在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嬉闹着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而成年人头戴斗笠,于田野间劳作穿行;亦有难得撑伞,脚步匆匆赶路的归家人。那时候的伞,几乎都是用来遮雨,不做他用,曾几何时,伞的功能延伸到遮阳。尤其在盛夏,已是女士们必备的出行工具。

    朵朵伞下行人的表情尚且不知,但那朵朵伞花想必是兴奋的吧,兴奋于终于能大展身手,护主于伞下,免遭日晒雨淋。忽然好奇,是什么人发明了“伞”呢?为此,还专门查了资料。关于伞的发明,众说纷纭,但流传较广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心灵手巧的鲁班。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妻子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全身湿透。为此,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心灵手巧、无所不能的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此诞生。

    从诞生至今,历经3500多年,伞早已不是当初笨重的模样。在古代,皇帝乃九五之尊,出行要用黄色华盖,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伞也就作为中国发明逐渐传到了国外。演变至今,女士小姐们已将伞的优雅用到了极致,不仅雨天出行要打伞,晴天里还要用它遮阳。窈窕淑女,轻盈举伞,那身姿曼妙,促使雨伞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优雅成分。

    如今的伞已是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子孙繁衍,款式众多。有海滨浴场的超大遮阳伞、有飞行员必备的降落伞、有用于装饰的小小彩色伞……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伞的样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断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样式的伞也不断被发明出来。透明伞是近些年开始流行的,受到女士的喜爱。在旅游胜地,透明伞可是当仁不让的销售明星。

    伞其实是孤独的,更多的时间是被置放在角落里。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出现。如戴望舒《雨巷》中的那把油纸伞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于是乎美人的标配是旗袍和油纸伞,如果再配上脸上淡淡的忧伤和那“蹬蹬”的皮鞋声,意味更加浓郁;而白娘子送伞的桥段最为世人所熟知,在西湖断桥上白娘子与许仙共撑一把伞的画面,使人与妖的相遇变得梦幻,成就了一曲千古绝唱。

    关于伞的故事很多,有感动的、有温馨的、有诗意的,但让我深刻的却是父子共撑一把伞的画面。那是一个倾盆大雨的午后,高大的父亲一手提着公文包和书包,一手撑着一把伞尽可能地把伞撑给儿子,而自己半边身体早已淋透。最后,儿子听到“轰隆隆”的雷声,害怕的不敢往前走,父亲蹲下身子,用未淋湿的那只手抱起儿子,嘱咐儿子,把手搭在未淋湿的肩膀上。那一刻,我在想,谁说父亲带娃不够细致、不够服帖的。

    下起大雨的日子,朵朵伞花雨中荡漾;阳光灿烂的日子,朵朵伞花“伞”耀晴天。此刻,行走在路上的你或许躲在伞下躲避雷声雨淋;又或许窝在伞下遮阳蔽日;抑或是,正在懊恼忘了带伞。而那被闲置的伞,是否又一次在诚心等待撑伞人的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伞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