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远
文\浙江嘉兴石油分公司朱寅时至今日,大概已经没有人会螳臂当车发出对“焦虑”状态的否认了。那么在正视问题后,解决的方案呢?余世存与白岩松都认同这个解决方案是“时间”。在浩渺宇宙中,人不过沧海一粟。但是能让时间抚平焦虑的前提是,首先要走近时间,了解时间。各个国家都有关于时间的书,德国是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英国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相较于生涩的哲学与需要一定科学基础的科学著作,近期读到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就比较贴合我的阅读需求了。
二十四节气是祖先特有的对时间的区隔之法。过去,二十四节气总被狭隘地解读为对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但是余世存老师经多年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都做了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
这几年常听到不少人在朋友圈里展示“乐活”生活,但是又鲜见坚持下去的朋友。我想,通过阅读本书,对每个节气融入对自身生活的理解,可以更自觉地认同和实践“乐活”生活。除了可以真实地走近节气,阅读本书,还令我一次次走近了文辞之美。这场关于节气的旅行,无形中也带来了一次诗词之旅。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余老师,文辞之间散逸着传统文人的风雅。如谈及“惊蛰”时,他信手拈来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又抛出鲁迅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而后,再基于此,用抒情的语言娓娓道来自己的观点:一代代的先行者希望唤醒人心。据说嗜欲深者天机浅,那些本能生活的、那些沉溺于欲望中的人,与天地沟通的灵性、智慧是极为浅薄的,他们的一个表现就是贪睡。冬去春来,在惊蛰时分,那些装睡的人,那些昏睡的人,那些贪睡的人,他们未必听得懂天地间的雷声?未必明了天上雷公的愤怒?从语言上看,这是一本抒情的书。但是从学理上看,我更想强调这是一本严谨的书。为了完成此书,余老考察过整个北半球,发现二十四节气在这个范围内是基本通用的。这种用科学的态度来完成写作的行动,更令我肃然起敬。他不提匠心不提初心,只留作品,任人评定。
想起一些零碎的旅行记忆。真的是人亲身去了北方,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古人对江南的盛赞与文人雅客偏爱水乡之美。不说别的,光是分明的节气之别,就有一份南方独有的爽朗与开阔,让人回味无穷。也是因为阅读余老师的这本书,激发了我对节气的一些兴趣,偶然间知道在2017年的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在当下,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已经越来越觉得陌生了,但是想到它不是博物馆里的申遗成果,是依然伴随我们生活的,就觉得分外亲切了。由此我也羡慕和钦佩余老师有一颗细敏的心,温润以待生活的点滴,并体系化地结集成书,为我们所享有。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回帖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