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酱
文\浙江石油张志伟20世纪的农村,天一入伏人们就会开始晒酱。这时开始进入高温天气,每家门前道场上都会放着一张春凳,凳上放着两个晒酱的钵头。那时,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农户人家是很少买酱油的,所以酱是必备的。家里做两钵头酱,喝粥也好,吃饭也罢,一碗酱就能当下饭的菜,吃起来很爽。
我们桐乡农家做酱,用的是蚕豆和面粉,乡下的老一辈几乎个个都会做酱。小时候看过外公外婆做酱,方法步骤大致是:首先,挑选好优质的蚕豆,经清洗干净,用水浸泡之后,剥去豆壳,倒进大锅,直至蚕豆煮烂,并将煮烂的蚕豆冷却沥干捣成“豆泥”。其次,准备好面粉,用一只面盆盛放煮烂的“豆泥”,将面粉和“豆泥”按照1:1的比例,趁热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再将揉好的面团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放在开水锅上蒸熟。
蒸熟后,把麦糕一块块放到清洁的竹匾里,在上面盖上一层稻草。接着,就是利用高温天气,等这些麦糕发酵,表面长出一层金黄色的菌丝,俗称“黄子”,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七八天的时间。与此同时,准备一钵冷却的盐水,然后将“黄子”放到敞口的盐水钵头里,盐水需要漫过“黄子”约二三十厘米,撒少量的花椒粒,在钵口上覆盖一张扯成絮状的丝绵,以防在太阳底下晒时沾惹灰尘或者苍蝇下籽。因为此时已入伏,阳光正烈,不用担心酱浆发霉。每天都要用一双长竹筷搅拌一次酱浆。夜里仍置于室外,让它“吊露水”,当晒了一个多星期后,酱变成了赤紫色,表面油浸浸的,透出阵阵诱人的酱香,总算是“九转丹成”,就可以分放小瓮,以备一年四季食用。
晒酱需要的是晴朗的高温天。一旦遇上阴雨绵绵的天气,这一钵头酱几乎是白做了,没有充足的光照,酱是晒不熟的。极少的年份也会遇上这种天气,一钵头酱淀汤落水。因此,人们每年都是选择三伏天做酱晒酱是有道理的。一般三伏天下雨少,阳光充足,晒好的酱就又香又鲜。
以前,农家平常日子的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豆腐干炖酱。如果酱炖鸡冠油,则就稍显奢侈了,而酱碗里如果放香菇、木耳、金针菜、豆腐干、猪肉,那该是小康人家了。
现在,超市什么样的酱都有,随你挑选,少有人家肯花工夫拾掇做酱这件事了。不过,只要尝过老酱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老酱的味道,只有那种老酱的醇香,才会让人在心中真正记住远方的故乡。
然而,做酱这道风景已经渐行渐远,唯有那份温馨和醇香永远留存在那代农村人的记忆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