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见”
文\茂名石化 柯思恩我在脑海的知识库里见过华山,华山与泰山、衡山、恒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华山位于祖国西部,故称“西岳”,也称“华岳”,又因其西有少华山,所以它又称“太华山”。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之誉,数千年来,游人不绝,盛名不衰。
我有言语交流中见过华山,早就听说华山天下险,令人神往。百闻不如一见。
我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迫切渴望的眼神见过华山,即将前往华山的前天晚上,同行39人,年岁高达75岁的老人家提出放弃,可是满心不甘心,要求导游带他和妻子一起来到华山脚下,一次次地恳求,“都来了,远远地看一看华山也好。”旁边,年轻一点的同行游人全都在兴奋地讨论攀登华山最合理、最安全的路线,于是,西峰、北峰、南峰、中峰这几个词随着它们的海拔高度接二连三地闯进我的耳朵,我隐约见到了华山的山峰了,各有高低,各尽其险。
雾蒙蒙,天地间氤氲着浓重的水气的这一天,我如约来到华山,张开双手拥抱华山论“见”。
华山没有朋友们形容的险,至少在我、孩子、爱人的心目中,有着台阶可上下的山,都是安全的,易于攀登的。但是,华山确实很高,乘缆车上西峰,当缆车移动以极大的倾角向上升的时候,透过透明的车窗,哪怕窗外雾气很大隐约可见的山的险仍是引起了游人一次又一次的尖叫。孩子紧张地握紧了我的手,我不由地紧张起来迅速放眼四望,远处的山峰像刀劈一样伫立在天地间,感受到凌厉的气势从四周扑面而来,令人在炎炎夏日都能感觉到寒气逼人,我情不自禁地想着,华山是一座不近人情的山。“雾太大了,看不清,下次带妹妹和妈妈,我们一家四口一起来,再来应是四年后了。”坐在我对面的宁波男人一脸遗憾地望着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说,见我不解,轻轻地解释着:小女儿才两岁,妻子在家带孩子,我四年前自己来过。“
我错了!华山是我见过最有人情味的山了,心向华山行。
缆车稳稳地停在西峰平台,离开缆车往山上走,走在石阶道上,天空时不时下了几滴毛毛雨,山顶清晨的缕缕清风,让人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了。我们走上了一条险峻的石阶:路面不宽,只有一两米的样子。左右两旁都是悬崖峭壁,山峰如同被刀削过一般,单薄地耸立着,似看着我说,自古华山一条路。
攥着铁索,我们手脚并用,登上西峰绝顶,儿子感慨不已地说,“在家都未爬过梯子,想不到到华山爬梯子。“我看着表情变得轻松的儿子,心情又是一阵轻松,不由地想着,华山是用来欣赏和感受的,不是用来让人畏惧的。一向不喜拍照的儿子,让我惊讶极了,竟然一反常态,让我帮拍下了他与西峰各景点如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的合照,成全了“一个孩子一座山”的惺惺相惜。
华山的山峰是流动的,从不会静止的。我站在西峰顶上,身体随着山峰的移动,东南北中各峰矗立在眼前,既让人觉得相距千里,又仿佛触手可及。山涧中云雾缭绕,朦胧之中看不出任何新奇之物。待到云雾渐渐飘散,其他山上的清泉和小路才慢慢呈现,真是“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下了西峰,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序走过石阶道,我们一步三歇,上山的石阶仿佛一道无穷无尽的天梯,走上一阶,眼前又出现了无限阶,提着一口气登上华山最高峰—海拔2154米的南峰落雁峰。登上峰顶,风景焕然一新。四面危岩耸立,下方则是茫茫云海,在最高的南峰,我意外地见到了同行早已抵达山峰的70岁的老人家,气不喘、身板笔直地站在南峰观赏风景,他的身边站着即将60岁的妹妹和妹夫,仨人全是一脸轻松享受的样子,让我惊叹不已,“人比山高!”看见这一幕,我安静地站在南峰之巅,凝望东西北中四峰,感受着唯我独尊之感。
时间有限,离开南峰后我要从北峰坐缆车下车了,加快脚步往回赶,路遇离东峰不远的景点 “金锁关”,只见两旁铁链上锁满了铜锁,一缕缕鲜红的飘带迎风飘扬,象征恋人们的爱情天荒地老,将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寄托在这金锁关。累了,放慢脚步欣赏华山的松,华山的松相当有特色,树身高大枝干苍劲,历经岁月的风霜雨打而更加俊秀挺拔,穿行松间,耳听松涛,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我的手机中有了一张“华山松”的单人照。
来华山之前,我念念不忘要到作家金庸题的“华山论剑“四个大字的石碑留影,前往北峰的路上我的梦想实现了。从小看金庸小说长大,做梦都想感受书中阐述那份淋漓尽致的江湖儿女情怀,幸运的是,现在是和平年代,再无刀光剑影,有的只是华山论“见”了,我感动地喃喃着。
再见了,再见了,只容一个人行走的山路,走得很慢,很慢,慢到我可以安静地站在一个刻着“胆大无险”四个大字的山壁前合影,从内心深处深深地震撼着。
“太了不起了,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从北峰下山的我们一脸激动地对另一侧从北峰上山的,一个胸前用背带抱着看样子还未满一周岁的女儿的,身材壮实的憨厚男子竖起了大拇指,男子的表情和脸色却是未见一丝起伏,仍是目不斜视地往山上走。华山的人情味,深了,也浓了,放眼四看,四周雾蒙蒙一片,年纪大的老人忍不住对遗憾天气不好未能清晰欣赏华山风景的年轻人轻轻说着,“幸好,雾大,否则真清晰地看见了,这华山的高和险,也许这条老腿就走不下山了。“
心中有景自有景,华山论“见”。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