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念儿时
文\金陵石化曾敏风不再轻柔,叶不再鲜绿,太阳也慢慢变得柔和起来,一场秋雨一场冷,秋天来了。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个思乡的季节。
儿时在乡下,最喜欢的就是秋天,入秋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馋了。在这之前,瓜果早已成了我们的腹中之物,但不知为什么,地里的玉米秆仍是被惦记的一分子。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玉米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稀罕的是“规矩”。也不知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说法,非要等到立秋之后才能吃玉米秆,这就急坏了不少嘴馋的孩子。
记得邻家小孩子偷吃玉米秆时被他母亲教训的情景,大人抢过手里的半截玉米秆,高高地扬起,本想狠揍一番,但不知为何,最后却没有落下来。其实孩子馋,母亲知道,但那年月物质匮乏,大人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后大人告诉他,没有立秋就不能吃,吃了会打摆子(患上疟疾)。当然哪时真假我不知道,但大人说了那是“规矩”,就得听着。如今想想,无论真假,大人们又何尝不是为了小孩子健康成长呢。
要想解嘴馋就得等立秋,但立秋那天“规矩”更多。出门放牛前大人们就叮嘱,那天不许到玉米地里去逛,不管是自家的还是别家的都一样,至于原因,大人说人去逛了会带风,第二年风会把自家的玉米苗刮倒。这可是“大忌”,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月,有什么比“毁坏”作物更严重的呢?所以那天再嘴馋的孩子也不会到地里去找瓜果,更不会随意触碰玉米秆。
如今想想那些“规矩”和所谓的“大忌”,感觉幼稚又可笑,但也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渴望,从侧面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和不易。
过了立秋,玉米秆自然就成了孩子们的“美食”。拿着刀,钻进玉米地里,看看哪根没有苞米,一刀下去,准甜。几个孩子你争我抢,一会儿的工夫就收获不少,再将玉米秆背、抱带上自家,哼着不知名的曲儿,算是“凯旋高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月,玉米秆不仅代替了甘蔗,带给孩子们甜蜜的味道,也给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