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文\茂名石化 柯思恩14年前我来过这里,14年前我还是个大姑娘;14年后我再次来到这里,14年后我已是一位初中生的妈妈了,这里,是龙门石窟。
14年前,与朋友一起慕名而来探访你,离开后,我记得的并不多,脑海中只有龙门石窟四个大字,以及那尊丰满圆润,眉清目秀,神情聪慧,嘴角微翘,含笑而不露齿的大佛像。
这一次,我以探访老朋友的心情回到你面前。而这一次,包括我共有39个朋友不远千里离开茂名一起来看你,昂起头远远地看着你,一起在刻着“龙门”两个大字的标志性拱形大门建筑留下了合影。
合影定格了“龙门”同时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龙门石窟,生生不息!”我边轻轻地低语着,我感觉到自己看到的是佛像,但是,似乎又不全是,这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龙门石窟。
脚步移到古阳洞,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我看了看身边习楷书的孩子,笑了笑,再望见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大方从容。“字是大大方方地看呢!”笑意扬起,我赶紧看向左右,发现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
如约见到了一路上从导游介绍中吸引我的,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分别记载着佛龛的雕琢时间、人物、目的等。我带着孩子细细品着二十品的特点: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
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了,终于见到你了,14年间从未消失,深深吸引我,你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明明是第二次来了,但我却是第一次知道你,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充分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在佛像面前照片不好吧?”“龙门石窟艺术价值高于佛教价值。应该可以照相的。”站在卢舍那大佛前,带着隐忧又渴望的对话屡屡在耳边回响。简单的对话充分反映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渴望。
这一次,我不再只是看见你,岁月让我成熟,我了解了你。眼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见卢舍那大佛后,我以为我会像14年前那样,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去;这一次,有点点不同了。
一路往下走,题着“药方洞”三个大字的石窟深深吸引了我和孩子,我与孩子掩饰不住好奇,纷纷将一大一小的脑袋尽可能地往洞里探,嚷嚷着,“药方,药方在哪里?”石壁上只见模糊的密密麻麻的字迹雕刻,具体的无法看清,仅仅只是这一眼,已震惊了我,赶紧详查介绍,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我在回忆和发现中走过,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五公里外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建于493年,现存窟龛2345个,佛像十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走在龙门石窟的路上,导游一脸沉重地说,“你们看见石头板路间隔一定距离就出现的那个呈蝴蝶形状的铁锁了吗?这是防止当时的人们偷石头用的。”我听了,脸色瞬间为之一愣,睁大眼睛注视脚下,只见呈蝴蝶形状的铁锁紧紧地锁着前后左右两块大石头,内心为之一震,飞快地抬起脚,从锁旁大步走过,同时走过了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的岁月。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时光荏苒,岁月轮回,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旅游景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任它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我就是我,有着前世今生的龙门石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