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技艺的传承
文\云南石油普桂林我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主妇,只有小学文凭,也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几乎都在围着灶膛打转。小时候父亲上山开荒种地,母亲就在家养猪、煮饭,我便跟在母亲前头转来转去,也就是这时候萌芽了做饭技艺。
而现在我自认为比母亲见多识广,便时常抱怨母亲做的饭没有新意,老套。可仔细回想起来,我现在掌握的厨艺,都是小时候跟母亲围灶膛打的基础。
记得小时候母亲第一次教我做饭是煮米,母亲说一碗米三瓢水,水快开的时候就下米,要不停地翻搅,看到“米撑腰”就可以控出来,看饭蒸的熟不熟要先看有没有“下饭汽水”,再用筷子挑饭,看会不会散,如果这两者都具备,那么饭就熟了。还有做炒饭,母亲说炒冷饭一定要炒透,否则要出大事情,看到“饭走路”还不行,一定要看到“饭跳舞”才能算熟。虽然无法准确表达母亲自创的这些词汇是什么意思,但是只要按照母亲这一火候做饭,饭保准好吃。我就这样在母亲的指挥下零失误的一直做着饭。
还记得母亲教我做稍有难度的木瓜凉水,在木瓜籽捏好后,一个方向的搅动,再加入适量的石灰水,但是厨房里一切对于适量的把控都是有难度的,而在母亲这里,适量化解成了“坠手感”,母亲说只要搅着有“坠手感”说明量就够了,只要静置三五分钟就可以了。
“米撑腰”“下饭汽水”“饭跳舞”“坠手感”,从切菜到做饭,母亲自创了许多秘诀词汇,在母亲的厨艺里总能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现在我在外面多年,吃过了许多母亲不会做的菜,也能轻松做给他们吃,听到他们的夸赞总会自豪。但仔细回想起来,不论我添加了多少新作料,学得什么新菜品,这一切的基础都得益于母亲的老灶技艺。
最近看到《中餐厅3》里面林大厨也同样用筷子“挑”来辨别食物成熟度,和母亲的“土办法”隔空呼应,这让我对母亲的土办法又添敬佩。
现在大多做饭都是用电磁炉、电饭煲,能掌握大锅灶做法的年轻人已不多,而我能掌握母亲的做饭秘诀,并能轻松做出几桌人的饭菜实属幸运。我也曾向母亲说过,搬了新家就不用砌大锅灶了,可母亲说要是停电了呢,我才恍然,掌握最传统的做法才是生存技巧,不管怎样变化,都不会饿肚子。
我从母亲这里习得了传统技能,而我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