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9-9-8 20:16:34

村庄里的文化生活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何银基

    五六十年代,村庄里愁的是吃和穿,没有阅览室,没有活动室,乡村里连电都没有,电视为何物,大多数村民都是闻所未闻,当然更谈不上电视了。

    文化生活极为匮乏,但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婚丧嫁娶程序化的仪式和个别人自娱自乐的吹拉弹唱成为物质生活重压下透出的一丝文化气息。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物以稀为贵嘛,现在看来极为平常的文化活动,都会在平静的村庄里引起巨大的震动。

    那时候提供给村庄的文化产品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了露天电影了。电影组每个月会到村庄里放映一到两次电影。我上小学的时候,放电影的场地一般都选在村里祠堂边的小学操场上,电影组带来的发电机和电影机一般都暂放在祠堂里。

    小孩子的鼻子特别灵,一闻到柴油的味道,就估摸着应该是电影组来了,一下课就一窝蜂地跑过去,看个究竟。一看果真是,就欢呼雀跃起来。有鬼灵精的就查看装电影胶片的盒子,那盒子上写的往往就是电影的片名。

    得知晚上要放电影了,教室里的小孩心情就激荡得难以遏止,筹划着如何提前做完作业,如何抢占一个好的位置。放电影的消息既没有贴海报,也没有发任何形式的通知,很快就不胫而走,弄得全村妇孺皆知了。

    大家一吃过晚饭甚至晚饭前,就先叫个小孩扛着板凳先到场地占个位置,然后大人才陆陆续续进场了。电影尚未开演,就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把场地围个水泄不通。

    电影组每次大多放映两个故事片,前面外加一个简短的新闻纪录片。记得一天晚上,要放映绍剧电影《三打白骨精》,因为是人们从没看过的彩色神怪片,事先就估计到看的人会很多,因此换了个更大的场地。这个片子是新出来的,热门得很,那天晚上可能是几个村庄轮着放,当第一部电影放映完了,而这个片子还没到。

    那时候,乡村人一般八九点就睡了,第一部电影放完已经九点多了,大家都睡意全无地在场地上翘首苦等了近一个小时,当银幕上再一次亮起来的瞬间,突然迸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观看过程中,大家一会儿对白骨精转眼间由美女变成一个骷髅,又由骷髅变成白骨惊骇不已,一会儿对孙悟空火眼金睛、腾云驾雾啧啧称奇。那时候的乡下人根本就不懂得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看后眼界大开却疑团重重。

    除了电影,就是戏曲。家乡的戏曲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用福州方言演唱的闽剧,闽剧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但费用多,成本高,一年看不了几次。

    多是在农闲时间由临时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演出,往往是鼓齐锣不齐的,特别是女演员难寻,有的女角色就由男演员充任。记得我家邻居的一个女孩子曾被动员加入草台班子,在其中客串了一回没有台词的角色,上台后由于羞怯紧张,脚步和动作都没有合上节拍就匆匆走了过场,引起台下一阵哄笑。自那之后,她再也没有登过舞台。草台班子的演出,只是为了让人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打发寂寞而聊胜于无罢了。他们在村里演出后,再到附近的村子里巡回演几场就偃旗息鼓了。

    有时候也有其他乡村的草台班子来村里演出,甚至还有两个班子同台演擂台戏的。偶尔也有县里的剧团来巡演,那场面就大得多了,祠堂的舞台和场子都太小了,必须提前另搭舞台棚子,戏未演就让人充满期待。

    电影、戏曲之外,就是春节期间组织的文体活动。那时候传统的民俗活动都在禁止之列。每年的春节期间,如果老天爷给脸,一般都有篮球、排球比赛,村里划成若干片区,各自组队上场对垒,运动员多是在外工作和求学的回乡人员,场地当然也只是简易的。有时候也请水平相当的外乡的球队来搞个友谊赛、对抗赛,那场面就热闹多了。有的正月里,临时凑了几个小节目,说说唱唱,吹吹打打,也为村庄增添了一点节日的气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村庄里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