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8800 发表于 2019-9-10 10:45:10

道路的变迁

从家到单位有五公里路程,如果驾车,十多年前只需10分钟,如今则需二三十分钟,因为这条当年名为宿蒙大道路的郊区路,现在已是热闹繁华的兴义城区主干道——兴义大道。十多年前,宿蒙路两边是广袤的麦田和玉米地,其间星星点点散布着农家户,路上行人车辆不多,开起车来轻松快捷。如今,大道两侧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密集,十字路口、红绿灯、行人及车辆越来越多,车速只能一慢再慢。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组老蒙城四十多年前的老照片,勾起了我对这条路的许多回忆。
二十多年前,宿蒙路只有窄窄的两车道,是从赵集到合肥等的必经之路。当时两地相距200多公里,途经6个县市和地区,有的路段是水泥路,有的路段是沥青路,还有的路段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那时候,我朋友在合肥读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都要乘坐长途客车,在这条路上来回颠簸,大清早从学校出发,最顺利的情况下也要天黑才到家。车破路烂是常态,有时车在半途坏了,有时遇到交通事故,不能通行时,就要忍饥挨饿熬到半夜甚至第二天才能到家。路面常被雨水冲出大坑,车颠簸得很厉害,急弯一个连着一个,这时车上总会有一两个人“翻江倒海”,呕吐不止。那时的长途客车没有空调,发动机噪音大,夏天车里如同蒸笼,乘客只能靠车窗外吹来的风缓解闷热,但如遇两车交会,灰尘夹杂着浓烟扑进车里,令人难以消受。每次回到家,总是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从省城回一次家,或从家去一次省城,实在是太不容易。
毕业后,我朋友被分配到位于蒙阜路的蒙城卷烟厂工作,从家到单位,我又开始往返于这条路上。那时没有公交车,第一天到单位报到,我是搭乘开往乡镇的客运中巴车去的,厂区大门附近除了几个简易的餐馆和小卖铺外,周围都是农田,感觉离城很远,交通很不便。
四十年间,这条路上的风景日新月异,老城区边上因事故频发的那路段,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蒙城城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市中心逐渐向烟厂所处的片区转移,宿蒙路改造为兴宿阜大道,建成后又经扩建,原来的两车道变成双向六车道。人行道也宽敞起来,两排树木并立,形成一条贴心的林荫道,烈日炎炎的夏天,走在人行道上,凉爽而又清新、大道中间的绿化带盛开着造型各异、色彩亮丽。大道两边的高楼一幢接着一幢拔地而起广场、体育中心等大型建筑群不断涌现,住宅区、商业区错落有致。夜晚景观灯开启后,大道两边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变幻万千。广场上人潮如织,每天都能看到广场舞爱好者们欢快的身影,听到孩子和家长们游玩时爽朗的笑声,这里成了市民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
从家到单位的路上,田园风光变成了动感十足的现代城市,公交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马不停蹄地运载着上班和回家的人们。与大道并行的几条大道相继建设完成,从蒙城到合肥的高速路也开通,让我们的出行体验比四十多年前好了很多倍。如今,从蒙城到合肥的路程缩短了时间,时间缩短到3个半小时,长途客车已更新换代为舒适的空调大巴。如果是自己开车,当天就能从蒙城轻松往返合肥,当年那种去一趟省城历尽千辛万苦的感觉已一去不复返。宜居城市蒙城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休闲旅游和商务往来的目的地之一,我的家乡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从日常出行中,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有着绿水青田和宜人气候的兴义,正向着绿色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这是祖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当车载收音机里传来《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时,看着人群和车辆川流不息的宿蒙路大道,我心中顿时涌上一股暖流,祖国、家乡和我是如此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刻也曾分离。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和家乡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我为祖国的繁荣,家乡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路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