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泥土 心有阳光
我朋友中学时代,喜欢上了文字,很大程度上是它能满足我的虚荣心:老师总在课堂上念我朋友的作文。后来当兵入伍,在部队机关,方知自己的浅薄和渺小,从此,我朋友对文字便有了一种敬畏,轻易不敢写什么。然而,却在心里偷偷爱慕着。多年前一见钟情埋下的种子,挡不住地生根发芽开花了。文字,竟成了我朋友的依靠。回望从事文字近30年来,虽几度辗转,又极尽巧合,我朋友始终与文字不离不弃。30年——从基层一线通讯员的摸爬滚打到文字编排的夜寐;30年——用镜头和笔浓墨重彩地展示各行业政协委员的成就、典型生动地传播政协经验、清晰响亮地反映政协声音、真切感人地报道政协人物……很庆幸,自己可以把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并且乐在其中,沉浸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幸福里。
2007年3月12日,植树节,我朋友来到人民政协这个和谐快乐的大家庭。似一株小苗,在政协组织和政协人的滋养关爱下成长,也参与和见证了人民政协为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的积极贡献。于是,我朋友也不断尝试用文字这样的方式,我朋友记录和书写属于人民政协的华章。
往事如昨,岁月如歌。我朋友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在《安徽日报》发表书写政协的文章,初见铅字的那一刻,我朋友是多么的欢乐,生活总是不经意就让我喜出望外;还记得,2014年第一次独立撰写年度常委会工作报告,打下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后,主动将脑力劳动方式切换成体力劳动,把家里的卫生搞了个彻彻底底,那份放松和释然;也记得我朋友刘勇几年前县政协工作会议,主笔代本县政协起草了发言材料,得到肯定后的那份满足和自豪,也是因为这份材料,年纪轻轻早生华发;政协系统首次党建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八易其稿、作为唯一的县政协代表以文赴会参加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一幕幕都清晰地烙在了记忆深处。
脚踩泥土,心有阳光。政协人深入基层调研采写的报告和建议,自有它的分量。从“算说了”到“说得对”,从揣测政协主要领导“批没批”到笃定分析“批了什么”,心理状况的微妙变化,显示出来的是我们高质量履职的信心和底气。当这些做法和成效,在老一辈政协编辑、记者的指导和斧正下,三不五时地走上了头条,我朋友分明闻到了来自泥土的芬芳,也为自己作为一名长期“受宠”的通讯员,感到小确幸。
当我朋友看到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坐上了公交车;看到红线内,景色怡人生机盎然的城市湿地公园求得了最大公约数;看到童康复中心新楼建起来,那些经过政协力量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实实在在满足了民生需求,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深深地为那些坐上“直通车”、搭上“彩虹桥”的文字欢欣!
我朋友在政协工作,一待就是6年。文字,装扮出了很多模样,让我朋友相互取悦。理论文章、工作报告、经验交流、大会发言、社情民意、新闻报道,那个始终微笑始终温和的姑娘,一眨眼貌似就成了大家嘴里的“多面手”“快手”。然而,我朋友却清醒地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温暖鼓励,自己笔不妙,也没有生花,字字珠玉、行云流水,依然是我朋友的仰望,以及奔跑的方向。过往路上,个个铅字、点点记录,不过是我脚步不停、蓄力向前的鼓手和鞭策。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人民政协走过了光辉的70年,书写了时代新篇章。作为我朋友钟情于文字的记录者,我朋友自豪能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人民政协事业。安心工作的每一天,我朋友都素面清颜,任由那些因为熬夜与文字纠缠,悄悄长出来的调皮小雀斑们争先恐后肆无忌惮招摇。我朋友知道,变了的只是容颜,骨子里仍旧灼灼其华,不敢老去。因为在人民政协这条和谐快乐的大道上,我朋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