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8800 发表于 2019-9-10 11:07:00

亲历交通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七十华诞。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写下我从小生活在皖北蒙城农村乡的几次坐车情缘,我从小生活在皖北蒙城农村乡下,亲历交通出行的变化,对祖国壮丽发展70年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更深的感受。
记得第一次坐公共汽车是父母带着童年的我,到离我家不远的亲戚家串门。那时的公共汽只通往公社所在地,早、晚各一次,要走5里乡村泥土路走到赵集公社汽车站,才能坐上汽车。坐在飞快的汽车上,看到村外精彩的世界,看到路边魔幻般向后退下的白杨树,我喜悦兴奋的心情至今不能忘怀。但当时出门坐车是一种奢望,乡下农村老百姓出门多数还是靠走路、骑毛驴。
第一次坐小汽车到村里,是我上小学时的一次偶遇。在去供销社买文具回来的路上,一辆老“上海”轿车突然停在我的身旁,司机下来问路,我有幸当向导,坐了一回小轿车,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第一次坐火车是1977年,表哥当兵走后第二年秋后,(姑姑就一个儿子)姑姑想念在部队服役的哥哥,姑姑嘱咐我给表哥写了封到部队探亲的信,随后15岁的我便带着姑姑去找表哥。
当时通讯不方便,出门全靠一张嘴。我和姑姑从家乡倒了3次公交车到合肥站,从合肥站转换又坐了2个小时的车到了部队,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表哥当兵所在的合肥效区部队,了却了姑姑的思亲之情。
当我带着姑姑平安回家的时候,父亲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说:“我真害怕你们娘儿俩走丢了啊”。
我爱妻的家乡在马集马庙村,过去探亲从老家得先到县城,然后再倒车到马集,行程3多个小时;进入新世纪有了直达汔车,行程缩短了1多个小时,还有坐位,轻松方便了许多;前两年有了从家乡到马集马庙村,开车1个多小时后就能与亲人见面。
时光荏苒,我的家乡通往外界的路也由窄变宽,由土路变柏油路,村民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来来往往“村村通”的公交车,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交通出行之变的背后,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基建水平快速提升的最好见证。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历史跨越。可以说,人们已经实现了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交通出行好比一个万花筒,一个放大镜,透过它,你能看到新中国壮丽发展70年的巨变。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历交通巨变